旧体系的坍塌:关于GRE理解和反思

发布时间:2009-1-13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这次笔考Verbal之难,大家基本是公认的。网上各种反思已经所在多是,不同观点也是层出不穷。反思当然是必要的,比如说如何备考,或者更详细一点,如何背词汇。但是在这种时刻,我们最需要更为冷静的反思,而不是匆忙地判断。任何有欠考虑地匆忙下结论,都会给后来者以误导,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在第一次改笔考后,曾经不是有匆忙宣称,只要背了什么宝,就可以基本搞定类反吗?用之于此次笔考,这大概是一个unwarranted assumption,结果当然是misleading。

毕竟我们还不是ETS的二舅子,真正洞悉他如何出题。

我也参加了这次笔考,北外考场。说实话,感觉一般,但估计也没有到崩溃的地步。因为以往从耐小⑻岛吐滞际芤嫫亩啵谡庵滞蚵砥豚车氖笨蹋蚁M约阂坏愦智车目捶ê投訥RE的理解,能对后来者有所禆益。

当然,我非牛人,不是经常鼓吹的那种,一哥们或姐们看上去两眼迷离,题却能全对。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会说我不知道哇,但答案就是它,而不是别的之类的。

我想自己大概能代表一般普通的考G的朋友们,尤其是在职的朋友们。

一、预先的说明

首先,必须感谢太傻网,感谢建立、支持、维护、发展网站的当家人和网友。我是一个在职者,没有前人们的经验介绍,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家如何闭门造车,完成考G之旅。

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考G一途,虽无真理可言,但也容不得谬误滋生。所以,我更希望能以更客观的视角,从对事不对人的角度,对后来者以善意的提醒,凡事还是需要自己的判断,不能尽信三家网站上一些主管其事者的所谓“方向指导”。

如果哪位DD或MM又天真地信以为真,奉为圭臬,到时候虽然也许有别人一大堆的道歉或对不起,但苦头还是要自己吃的。

这其中的原因大概也是不难明了的,因为网站背后争的是利益,这可以从各家网站曾纷纷鼓吹自己的什么宝多么之有效,就可以得到明证。

从当初的红宝一骑绝尘,到如今黑宝、蓝宝、绿宝多家杂陈。黄宝、白宝好象也出了,下一步估计就到什么祡宝、青宝、韦小宝了。在利益的驱动下,“宝”系列估计会仍然随着考G不息,而扩军不止。只是这次笔考,让不少“宝”们还是多少有点难堪,只能转过头去大骂ETS与自己不能保持一致。

当然,网站有生存,要发展,要继续给网友们提供支持,没有收入是不行的。但是,既然G友们最终的目标是考一个自己满意的分数,那么就有理由保持足够的清醒。

不过,我需要再次表明,我对太傻网背后的支持者充满敬意。如果否认他们努力的巨大价值,是不符合实际、也是缺乏公允的。但如果我们过高地予以评价、过多地依赖这种努力,也同样充满危险。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不信书。

而且我相信,以三家考G网站当家人的肚量,当不至于删掉我这篇小文。

二、阅读和时间控制

说起来很惭愧,我想起考G时,已经工作五年了。还是在93年大二时,成绩平平地过了六级。这么多年,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点英语书,估计备考时,也只有四级左右的水平。去年4月,在新东方上了一个G班,从那时算是正式开始准备。一边工作,一边背单词。中间有别的事,又放下了一段。从十月份以后,除工作外,就基本上心无旁鹜地准备考试。事后思之,当初我如果能确切知道GRE的难度,我可能就放弃了。因为我是在职,也基本上没和什么人交流,觉得考G只要把单词背熟,似乎就可以搞定。我背了一遍红宝后,就想做点题试一下水平。

当时我买了吴中东的那么《GRE阅读全真题机考版》,翻开第一个是NO2的短阅读,我花了30多分钟,才看了大致明白,结果4道题还是错了2个。

(说实话,对吴中东的翻译水平不敢苟同,而且答案也经常有错。不过,它印刷很清晰,并且对很多生词做了注释。NO题和国内题大白本我总觉看得费劲,所以这二块的阅读就是拿吴的这本书练的,应该说还受益匪浅。)

在过四、六级的时间,我的阅读都接近满分,但语法不行。没想到自认为还行的阅读居然这么差,当时特别受打击。尤其是刚开始做NO阅读,严重超时不说,错误率与此都差不多。类反更不必说。一道题有一大半单词不认识,好不容易认识个check、minute或die的,结果在GRE里还不考我知道的那个意思。不过,当时水平就这样。

我后来采取的办法,阅读NO题和国内题都认真做一遍。做到国内题时,开始控制时间。做完之后,必须回头详细地精读原文。所以,针对阅读,除各种大家都强调过的外(比如杨继的方法、杨鹏的难句),我的建议是最好对各种语言现象注意研究琢磨。

比如我做PP2阅读里一篇讲青藏高原形成的文章时,开头用了一个“dwarf”。大家可能知道它的名词意思,我正好在TIME1080单挑里见过它的动词意思。其实,对它的正确理解会影响到至少是此文开头的理解。

做完一遍后,有时间一定要再回头重新做一遍,或者看二遍。

五遍,我想还是太多了,毕竟大家时间也很宝贵。

另外,我想说明的是,其实阅读应该是我们最可能把握的地方。

在机考时代,阅读被放到了最无足轻重的地位,填空的重要性被空前放大。但是在换回笔考后,阅读的重要性已不需多言。如果大家真是有志出去,先练就高强的阅读能力本身就很有必要。

而且最主要的是,我们很难把握类反的出题趋势。曾经有一段,我们都天真的认为,对于这一块,我们已经穷尽其变化,智珠在握。现在看来,未必――除非你能下决心拿下整本的M-W。

而阅读能力真提上去了,即使类反变态一些,也不至于全盘崩溃。我后来做到最新题时,是严格按照模考时间进行的。最后我自己统计了一下,10套题的平均分是680,平均每套题阅读错4-6个,对于象我这种功底一般的人而言,已经是可以接受了。

这次参加笔考,和大部分考生一样,我也同样感觉时间非常紧迫。而且我们那个考场监考甚严,一个老师就做在我后面,好几个人都受到警告,大家跨区的机会都不多。

不过我还算比较轻松完成了阅读,因为它确实不算难。很多G友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在类反上用时过多,导致后来即使看到阅读简单,也只能草草了事。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连放了两个长阅读。

做过这两个长阅读的应该知道,如果阅读能力过关,9分钟之内应该可以搞定。把时间荒废在一头雾水的类反上,而以牺牲更有把握的阅读,我想应该是此次笔考应该得出的教训之一。

这里可能有许多东西值得思考:比如类反过难的情况下,或者填空过难的情况下,时间如何分配?或者如果遇到阅读过难的时候,又该如何分配时间?这可能需要平时严格模考来保证。我自己后来形成的做题风格是:按顺序做题,填空和类比必须在8-10分钟内完成,阅读在18分钟,余下是反义和检查。

每个人的风格可能会不太一样,有些人可能会先做类反,再做填空、阅读。但是时间分配还是必须得练。一旦进入实战,即使题目难点,也不至于乱了阵脚。

三、词汇的问题

我背过的词汇书比较杂。99红宝认真背了6遍,巴朗3遍,黑宝和蓝宝分别看了2遍,还包括2遍那个大厚本的《I get all》和TIME单挑。后来还把自己不太熟的词和类反关系归到一个小本上,又反复翻过这个小本。

到备考后期,自觉词汇还不错了。因为模考时,类反也错得不多。但一接触到这次笔考,我当时就有点晕。现在看来,它只能说明,我们以往所信赖的词汇系统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对目前这个相对封闭的、由各种“宝”所构建起来的词汇库全部掌握,可能会依然不能坦然面对新冒出的类反。

各种解决方法已经有人不断提出。我作为一般的考G者,也不可能有更高明的建议。只是我想,对各种所谓的方法,各位后来者还是需要认真辨别的。比如,蓝宝加红宝就可以解决词汇问题吗?甚至有人提出,再回头背2002大红宝去,这也可非上策。

词汇还是要背的,红宝、黑宝和蓝宝也没有完全过时,它应该成为我们备战GRE的基础。但是这次笔考传达出的信号强烈表明,固有的封闭系统已经坍塌,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这种出路,仍然需要谨慎地探索。全面提高英语能力,似乎是一条路径,但似乎不合希望短期有成者之愿。

四、一点杂感

至于新东方所传授的、或大家互相交流的一些所谓技巧,比如偷看作文题、自己伪造名人名言、外泄题目等。也许我们在得到一些暂时的、表象的东西的同时,已经在不经意中,丧失了许多更值得恪守和坚持的东西,比如诚实、正直。

我也一样,未能免俗,要写这篇东西,既是对考G生涯的一个总结,也希望有助于后来者。Paradoxically,这真是我们时代的困境――谁让我们不是生活在盛唐那个万国来朝的时代呢?

我有时自己在想,人生在世,清风明月,何必如此辛苦呢?朋友们也质疑过我的做法,认为无此必要。为了排遣郁闷和压力,我喜欢在北京的四环路上开快车。

除夕的前一天,禁不住父母之劝,决定回趟郑州。由于准备考G太过郁闷,车出北京后,我一路狂奔。由于速度太快,结果在安阳从高速下到服务区时,遇到一个S形大弯道,一头顶在护栏上。人、车倒没什么大事,但是因为修车,我在安阳更为郁闷地度过了一个年二十九的晚上。

当时,我就想,如果不是GRE的压抑,我何必会如何疯狂?如果为GRE送命,是否太过不值得?正如很多人都真知灼见地指出,生命中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值得去做。不过,这一切总算结束了。

真的很感谢那些我所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与我一路同行的G友们,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经历。正如一首诗所说:“将来会有一部电影,会重现我们青春的累累伤痕。”

来源: 太傻论坛

文章:“旧体系的坍塌:关于GRE理解和反思”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