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EA机制的设置,使得申请者在此阶段会尽量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学校。但是,这里有个误区存在:“自己认为自己能申请到的最好的学校”与“自己实际上能去的最好的学校”之间很可能存在极大的差距。有相当数量的申请者,一方面对这个差距不甚了解或者干脆忽视这个差距,另一方面又对ED/EA的申请难度有错误的理解的话,那么必然造成决策失误——事实上,每年我都看到无数申请者在这个关口遭遇滑铁卢。
ED/EA如果被录取了,那即意味着说要比RD申请者提早大约4个月获得录取——而这4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很多有意义事情,而不是4个月焦急地等待以及面对许多必须基于最终结果才能做出的决定。
请接受并认真考虑这样一个事实:ED/EA的录取率要比RD低很多,并且难度更大。
首先,从比例上来看,每所大学在ED/EA阶段只挑选占最终招生总数30%左右不到的学生——有时这个比率更低一些。比如说,如果康奈尔在中国大陆地区当年最终总计招收50名学生的话,那么在ED/EA阶段,挑选15名左右就算是最多的了。
另外,由于确实存在很多申请者对ED/EA的机制了解有误,所以,有很多人在ED/EA申请之时抱着“不试白不试”的心态,全然不顾自己的各项指标是否足够。于是,越好的学校就有越多的人申请。据说,康奈尔在招收2009年入学的本科生时,ED/EA阶段总计收到超过两万份的申请。一方面是申请者更多了,另外一方面是每所学校的招生数量是个固定的数值——于是ED/EA阶段的录取率不仅不像传言所说的那样“更高”,而是“更低”,并且还是“低多了”才对。
其次,从高校招生的角度来看,在ED/EA阶段,他们会尽量选择“赶紧招进来,否则可能被别的学校抢走了”的那种学生。换言之,ED/EA阶段,高校选择学生的标准应该更高一些才对——不可能更低。如果我们把已经分析出来的因素重新罗列出来:
ED/EA机制的设置,使得申请者在此阶段会尽量选择自己认为自己能够被录取的最好的学校;
各个高校在ED/EA阶段只招收少量学生;
越是好的学校ED/EA阶段申报者就越多(可能是几何级数增长);
越是好的学校,原本要求就更高,在ED/EA阶段要求将更高(因为他们希望能够抢到好学生);
于是,能够看到的结论是,ED/EA阶段,不仅录取率不是“更高”而是“更低”,而申请难度也不是“更容易”而是“更难”。
在ED/EA申请阶段,最优势的策略是“越现实越好”。千万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想着“人生一定要有梦想”而去申请其实拿着自己的各项指标一比就知道根本不现实的学校。“人生一定要有梦想”根本没错,但这些人错在:1) 分不清“梦想”与“妄想”;2) 误以为“梦想”只要通过这一步就可以实现——可是人生的路长着呢,岂止未来四五年而已。
来源: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