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更新换代,它们不仅吸引着成年人的目光,对喜欢追求时尚的青少年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然而,生活在富裕国家比利时的孩子们,却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在比利时,记者常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绝不会迁就他们的。在比利时家长眼中,零花钱是孩子们初学理财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单纯的物质享受条件。
零花钱要算计着用
翻开比利时孩子们的德育课本,你很难在里面找到专门教育孩子要节俭的话语或经典故事,因为学校和家长们更注重从生活道理上对孩子言传身教。
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多是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虽然每个家庭给孩子零花钱的标准不一,但家长们培养孩子节俭意识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不会给孩子额外的“补贴”,他们必须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这种办法不仅能让孩子体验到满足消费欲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还能帮助他们从小避免任性消费和节制消费欲。布里吉是5个孩子的母亲,其中3 个孩子用慢慢攒钱的方法买了手机,目前还有一个孩子正在攒钱,准备3—5年后买一台电脑;还有1个孩子用向父母借钱的方法买下了自己喜欢的一张游戏碟,但后来三个月的零花钱也被陆续扣掉了。“这张碟对孩子来说得之不易,他付出的是三个月没有零花钱的‘代价’,学到的却是在消费面前应有的谨慎和思考”,布里吉女士对记者说。
花钱时要制定消费计划
对孩子来说,从小养成节俭意识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生活能力,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在比利时,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专门课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种职业、什么是劳动报酬、如何区别各种商品及其价格的确定等。同时引导儿童理解媒体、广告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了解广告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此外,学校还会经常告诉孩子:并非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有的家庭生活富裕,有吃有喝,有的家庭非常贫穷,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以此来告诫孩子一定要节俭。如果说学校的教育只是理论上的,那家长的消费方式和行为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方面,家长的做法非常谨慎。通常情况下,他们花钱之前,都会先制定一个消费计划,告诉孩子哪些该花、怎么花。同样,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也会建议他们存一部分,并帮他们制定一个有计划的消费“目标”。
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商品与价格、劳动与报酬的关系,比利时的中小学校每年还会办一些集市,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去出售,从而让他们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同样,学生们也可以在集市上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每个人的消费额不能超过2欧元。
这样,孩子们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由此学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
另外,在比利时,凡年满14岁的孩子就可以出外打工挣钱了,如洗车、修剪草坪、扫雪、照看年幼的孩子等。至于像洗碗、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家务活则是分内事,不属于拿报酬范围内的“打工”。
根据家庭情况给零花钱
据悉,比利时85%的未成年人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固定的零花钱,大部分孩子拿到钱后会先存入银行,或者放进存钱罐里留待以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6%的孩子会把零钱直接花掉。从12岁起,孩子们就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卡,父母则开始教他们如何理财,指导他们怎样储蓄、管理和使用零钱。正是因为有了家长和学校的双重教育,比利时的大部分孩子才从小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他们很少随便买东西,更不会在学校里互相攀比。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零花钱标准,尤其应该符合孩子的实际需要,不能一味地张口就给,更不该给孩子买大量礼物、品牌服装和时尚用品。因为钱来得太容易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它不仅会造成孩子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还会使他们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将来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