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07-8-17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我们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不是老跟在别人后面。”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首席科学家黎志康博士回国后的感言。

    2003年,作为中国农科院的引进人才,黎志康及4位同事从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回国。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代表中国,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海归大举进入科技领域

    黎志康这个5人团队,代表的是近年来的留学归国大军。有关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国留学回国人数一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截至2006年底,留学回国人数达27.5万。据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未来10年,我国将迎来留学人员回国的高峰期。

    作为传统发展空间,科研领域吸引了大批海归。以中国农科院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院先后选派和接收、引进各类学科领域的留学、短期进修与合作研究的科技人员达2100多人。1998年至今,中国农业领域“973”重大项目中,由中国农科院的研究人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有10人,其中9人是留学回国人员。该院2002年启动的“杰出人才工程”,在招聘的一二级岗位杰出人才中,来自国外著名高校、科研单位和公司的占32%。

    中国农科院的海归情况是海归投身中国科技领域全貌的一个缩影。据统计,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2%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是海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课题组长,绝大多数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回国人员。

    积极投身基础创新

    担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和总体组组长万钢(现为科技部部长)、主持“863”计划“抗虫棉研制”重大攻关项目的郭三堆、研制禽流感诊断试剂和疫苗的陈化兰……在中国的科研领域,一大批优秀海归人才脱颖而出。

    今年2月27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中,一批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更是摘得多项重要奖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36.58%是海归。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66.67%是海归,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40%以上是海归,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30%以上是海归。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张亚平、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与数学研究院袁亚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健、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童光志等都是年轻的海归。

    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业

    海归不仅在基础科研领域中成绩斐然,他们还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者。如中关村科技园区,自2000年1月至2006年底,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两户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截至目前,已经建立了21个留学人员创业园,8700多位海归硕士、博士创办了3500多家高科技企业。据统计,在创业的留学人员中,57%拥有个人的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获得专利。

    邓中翰的中星微电子公司的“星光中国芯”、李彦宏的百度搜索引擎、王阳生的北京中科模识科技有限公司的虹膜识别技术……这些海归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已为人们熟知。

    中关村的海归并非中国海归的全部。在留交会带动下,广州地区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目前在穗工作的留学人员已经超过1万人,留学人员企业超过800家。广东威创日新电子等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纷纷落户。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参与创业和工作的留学人员已达1200多人,他们正活跃在高新区的重点产业领域,如下一代网络、生物医药等等。这些留学回国人员具有国际化视角的项目选择能力、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研发决策能力、参与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能力,成为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

文章:“海归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