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随感”是个已被写滥的题目。直到写下这样一个冗长的标题,我才感到有必要继续下去。“中国”从来都是一个极为庞杂的话题,在今天更是如此。每个人的身份和景况直接影响着他或她的所见所闻,比如我,一个出国了已经几年,几乎不可能视察大名鼎鼎的“天上人间”夜总会的,即使进去了也不会找小姐,即使找了小姐也不可能包夜。
这与我的性别并没有关系,因为我也不可能去找针对女士的那种服务。
怎么搞的,一下子就谈到了“繁荣娼盛”这话题上?然而这的确是我一想到21世纪的中国就首先浮现在眼前的画面。读者们在鄙夷与窃笑的同时,大约不难推测到,写此文章之大妈肯定成天上网。上了网,又大多是浏览中文网站。既上了中文网站,关心着国内的最新动态,那么,男海归们对于国内花天酒地美女如云的生活的热情洋溢的礼赞,怎能视而不见呢?
这次回国,本想浮光掠影地领略一下那种场面,满足一下长久积累起来的好奇心。可惜只是在亲戚的指点下看到了上海弄堂里一两间灯火昏暗的发廊,瞥见两三个花季年龄的女孩,穿着露肩超短裙,无所事事地在狭小的前厅里坐着。我匆匆走过,生怕给她们发现有人偷窥--当然,比偷窥更下流的是偷拍。我当时遏制住了偷拍的冲动。
我并不反对这种行业,甚至支持合法化的主张,只是不曾想这行业也会有萧条的一面。此刻写回国随感的时候很想加上几句评论,却终究不知该如何措辞。我知道我是幸灾乐祸,可这种情绪难道值得大书特书么?
据说北京的“天上人间”也已经是昨日黄花了,现在另有高档消费场所取而代之。网上见有人写文说起过,我一时忘了名字。
关于对国内生活的赞美,除了美女之外,另一重要内容当然是吃。所幸这美食我还是有机会领略的。这次回国是在2006年的夏天,跟随着家中领导,住在公婆的舒适的家里。我对国内的吃要真心赞美几句。小街巷里那种大众化的饮食服务,又周到又方便,尤其是早点供应,花色品种从中式到西式无所不有。价钱么,反正对我们这些拿外币的人来说是无需计较的。
现在一想起那些热气腾腾的早晨,我仍然留恋不已。多伦多虽然也有很多地道的中餐馆,但毕竟不供应大饼油条发糕馒头之类的中式早点。西式早餐要么太甜,要么太腻。什么时候多伦多的麦当劳或者Tim Horton能供应现出笼的花卷或者肉包子就好了。
不过,我对那些真正称得上“美食”的菜肴却缺乏应有的热情。或许是因为多伦多本来就不乏地道的中餐,也或许是因为在网上看得太多了。海外中文网站上有无数的回国腐败记,图文并茂、不厌其烦地描述着水煮鱼、小肥羊、港式海鲜、或者川式兔肉,终于催生出俺的审美疲劳。坐在一盘盘珍馐佳肴面前,肚子常常是很不争气地打着饱嗝。
值得提一笔的是国内餐馆里面的单间。如果是一家人或者朋友聚会,要上一个单间,一伙人便可在里面自由自在地高谈阔论。在多伦多,我只在少数日韩餐馆里见过类似的服务。单间的价钱贵不到哪里去,中产阶级都消费得起。
一件与吃大相径庭的事情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减肥。这次回国,最惊讶的是国内女性普遍保持着良好的身材,无论大姑娘小媳妇还是五十开外的婶子大妈,都显得那么苗条匀称,令略微发福的我羡慕不已自惭形秽。在多伦多我是从来不会感到有减肥压力的,哪天走在街上不看见一两个超级胖子?
加拿大的胖子比例大概和美国差不多,肥胖症已经成为困扰社会的公害之一。对于加拿大来说肥胖问题尤其令政府头疼,因为这里是全民公费医疗。胖子的身体容易出毛病,这意味着政府得多花医疗费。而政府的费用说到底是纳税人的钱。
在加拿大,男女胖子的比例差不多,中国却不一样。上海街头挺胸凸肚的男性人数着实不少,似乎是在昭示饮食供应的充足与腐败生活的深入人心。这些发福的男士们,难道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健康担忧过么?
在保持身体健康方面,我的观察是中国的中老年人非常有保健意识。清晨起来到公园锻炼的总是中老年人居多。锻炼活动常常是成群结队,有的还带音乐伴奏的。老人家们一边娱乐一边锻炼身体,同时还联络了彼此间的友谊。这种公园里的群众体育活动在加拿大几乎见不到。到加拿大来探亲的老人们,恐怕不用多久就会想家了吧?
象我这样回国探亲的人,最在意的无非是两地生活的比较,而这是个极难说清楚的问题,我和我家领导常为此争论不休。比如在国内吃一顿麦当劳需要二十几块人民币,换成加元就连五块钱都不到。在多伦多吃一顿麦当劳差不多六块,或者更贵。如果我们都按当地的工资水平来算呢?有人说如果按国内的收入,钱也是不够花的,但这点我无法求证。多伦多的中线收入大约一年六万左右,这点钱,五花八门的税和捐款恐怕要消耗掉一半,在国内起码买东西时不必再付购物税了。
总而言之,最舒服的是在加拿大挣钱到中国去花。如果你挣的是美元,就更上一层楼了。
上海的公共交通发达,在多伦多,公交车不但车次少速度慢,还总要受到罢工的威胁。上海商店里货物品种多,多伦多商店里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上海的环境污染厉害,但多伦多的污染也不轻,每年夏天有关部门都要发出烟雾警告。上海的文化生活丰富,多伦多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在上海,周末的晚上我可以叫上一辆出租去逛外滩,想坐车就坐车,想走路就走路。在多伦多,周末晚上一家大小开车去Yonge街上看看大广告牌,烧一通汽油以后从高速公路上回家,一路不停车。
在多伦多,经常去华人商场。我想我骨子里还是离不开中国的氛围,与其说我在寻找一种亲切感,不如说是在寻找一种安全感。
在上海,一到电影院就想看好莱坞大片,而且要看英文的。看得懂原版电影,大概是俺在这个安全感充足的地方唯一能抓的住的优越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