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专家分享澳洲生活小常识

发布时间:2010-4-14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这次去澳洲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其中不乏一些很有用的小常识,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1.所有的1楼都叫Ground Floor,电梯上如果要去1楼,就按G,而不是1。所有标地址的地方,表示楼层时都用:level**,用level表示楼层的意思,而不是像在其他国家一样,用floor**表示楼层。在一些大点的场地一般会标有楼层示意图,上面会用以下的缩写表示所在楼层,如:LG=Lower Level 一般为地下一层;G=一层;Level 1=2楼;Level 2=3楼,以此类推。这和美国及国内的用法均不同,需要注意下,否则刚到澳洲的同学经常会与找错楼层的事情出现。

2.在澳洲,洗手间统称:“toilet”,而不像在英美,较多使用:wash room啊,rest room啊,lady’s room啊等较为含蓄的词语表达。澳洲英语有些英式英语的口音,又有改良,有一种独特的澳洲口音,在某些单词的发音上有较长的尾音,但是基本还是和英式英语更相近,和美语差别较大。Thanks God我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每到一个新地方,我可以马上入乡随俗,变成当地口音,来这里没两天,由于说话太多,我的口音也跟着周围人变成了“澳洲腔”,这一下不要紧,在悉尼大学,几个新生跑来问我某图书馆怎么走,我只好坦白自己也是new comer(初来者),几个姑娘笑着说找错人了,跑去找别人打听了。

3.澳洲人说再见时不太常说:Good bye或者 bye bye,而是常说See you,或See ya。请别人帮忙之后道谢,澳洲人不像美国或英国人,常说:you are welcome,而是常常说:no worries,也有不客气的意思。其实是各个国家在一些常用语使用方面的差异,说到这里,倒想插一句题外话,我在悉尼歌剧院前坐轮渡时,对面有一个老太太,一个人拿着相机拍照,我就主动问她需不需要我帮忙,她马上表示感谢,拍完后,和她聊起来,她问我是哪里来的,我说:China, Beijing,于是老太太一路说起来,她是德国人,女儿女婿移民到这里快十年了,她来短期住一段时间,早上送孙子去了幼儿园,她自己没事干,就出来自己逛逛。说到中国的时候,我问她去没去过中国,她说没有,还表达了对中国的很复杂的一种感情(老太太英语不是非常好,表情显示她对中国可能还处在很初步的了解中,估计老太太一听中国,脑子里闪现的还是什么文革了,共产党了,社会主义什么的词语),说不敢去。我于是马上义不容辞的又充当起“文化大使”的责任,什么千年文化了(故宫),传统美德了(世界各知名大学建立的孔子学院),现代城市了等等,加上给她拍的照片她很满意,我还把自己修过摄影课程的“历史”抖搂出来,说的老太太非常高兴。并一再表示,她今天遇到我,从我身上感受到中国现在的变化,因此让她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她一定会找时间到中国旅游。半小时的谈话很快要结束了,快下船时,老太太掏出一个记事本,请我把我所在的城市名字给她写到本子上,我写了:Beijing,看她没反应,又写了:Peking(这是英文中对老北京的英文,如广东,在很多英语单词中都常使用:Canton而不是拼音:Guangdong),这下子,老太太忽然恍然大悟,大声说:“哦,原来你是从北京来啊,我还一直想我怎么没听说过你讲的那个大城市Beijing啊!”。嗨,看看,还好我多解释了一句,否则半天的文化大使白做了,估计老太太回去会和女儿女婿说,在轮渡上遇到一个中国某个大城市来的女士,给她拍了照等等。近几年我每次出国,说起Beijing来,大多数人会马上附和说一些他们对北京的认识,虽然认识有深有浅,但是通常都是知道北京的,加上奥运会期间,所有的宣传出现的都是Beijing这个单词,所以我自认Beijing的认知度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普及了。但实际是还是有一些老外,如那天碰上的这个德国老太太(可能这个老太太年级较长,也可能来自德国,相对来讲欧洲的单一民族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认知,还是不如移民国家这样开放),就对Beijing这个称呼毫无概念,我也因此学了一课,对提到北京没有反应的老外,一定要补充一个:I am from Peking,,China,这样比较保险些!

4.城市交通:我这次走过的3个城市:阿德莱德、墨尔本、悉尼,都有着不错的公共交通,覆盖面积上3个城市依次递增,到了悉尼基本上由各种交通工具组成了立体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先说说Tram(有轨电车)吧。刚到阿德莱德时,看到马路中间跑着tram,还以为是观光使用的(我记得国内现在应该只有大连和哈尔滨还保留着1-2条有轨电车线路,也基本上是观光用,实际的运载交通的功能已经基本没有了),后来大家介绍说阿德莱德只有一条tram线路,叫环城列车(City Loop),在市中心地区是免费的,出了市中心区域才需要付费。到了墨尔本,Tram更是成了覆盖了几乎全市所有区域的交通网络,无论是市中心几分行程的街区还是到Bundoora(好像一个大学区,皇家墨尔本理工和拉筹伯大学都在这里)这样要花40-50分钟的郊区,都有tram站,非常方便。然而个人认为美中不足的是Tram的轨道要建在马路的正中间,和其他公共汽车及私家车一样占马路位置,而且绝大多数的Tram车站都在马路的正中间,一是行人候车要跑到马路中心,二是Tram一进站,其他车辆就只能在马路边侧的一条车道排队通过(我指的是市中心,郊区马路较宽,不存在这问题),无论如何也会降低车辆的通行能力,好在墨尔本人口增长速度没有北京和上海这样快吧,看来这样的交通网络还是很好的执行了公共交通的功能,并没因此带来很多堵车状况,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公交系统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 再说说Train。在澳洲,基本没有叫地铁Subway的,担当轨道交通重任的都是火车train,因为这些线路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地下,所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subway地铁(不过在纽约、伦敦也是一样的,不过都叫Subway或Metro啊,看来还是表达习惯的问题)。墨尔本的火车系统贯穿全市各个区,全部是地上交通,像Flinders Street Station,Southern Cross Station等大的换乘站,全是和真正的火车站联网的,基本实现了城市交通和远程轨道交通完全对接的功能。最后说说悉尼,因为悉尼的交通是最多样、最便捷的。1)最大的轨道交通网络叫City Rail,包括9条地铁线、1条奥林匹克专线和1条需要另外付费的线路:Light Tram轻轨,我住的酒店Wynyard,就和Town Hall, Central (中央火车站)一起,组成了市中心3个最大的换乘站,基本所有的线路在这几个站均可换乘。2)公交车,不详细说了,反正所有轨道交通的出口都可以马上转公交车,地铁票和其他城市交通是联网的,都可使用;3)下面重点说下悉尼独有的Monorail,在达令港Darling Harbor周边,单独建了一条环形的Monorail,就是单轨电车,好像国内公园周边会建一些单轨的环公园脚踏车一样的,只是这是用电的,因为达令港是悉尼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人流量非常密集,同时,单轨建立在10几米高的地方,坐在电车里,可以俯瞰所以达令港的景观,可以说是别具匠心,既能分流这一地区的交通状况,又能给游客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观景,非常有特色,这样的交通布局,我在其他国家的大城市很少见到。再有就是悉尼的轮渡交通系统。悉尼共有8条轮渡线路,全都由Circular Quay发船,一共有5个停靠码头(Wharf),每个码头发到不同终点的轮渡,根据行程的长短,轮渡费用在$10澳币左右,如果想拍摄完整的悉尼港大桥和悉尼歌剧院的话,一定要坐在轮渡上拍摄,这样正好可以在对面的时候排到全景。轮渡到达对岸的目的地后,会原船返回,所以很多游客到了终点站不用下车,原路可以返回到Circular Quay了。这个非常像纽约的从华尔街到对面Staten Island的轮渡,不过纽约那个是含在地铁票里无需再购轮渡票的,而悉尼的需要另付费。

5.咖啡店文化:到了英语国家,基本上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店,是构成一个城市风景的必要因素。而在澳洲,个人感觉星巴克的影响力、店面数量等都不如澳洲本土的一家咖啡店叫:Gloria Jean’s Coffee。和星巴克一样,大多数的GJ里面还有免费无线上网(需要购买饮料),不过上网时间是从每天早上5:30到晚上7点,7点以后就没有信号了。同时,由于是公共网络,对流量有限制,所以仅浏览个页面是没问题的,如果下载图片、有附件的邮件、使用网络电话、传输文件等等就万万使不得了,网速慢的会死人的。不过闻着浓浓的咖啡香气,安心的在电脑上写些东西,这样的享受对我已经属于奢侈,在国内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时间享受这份悠闲的。

6.便利店:初到一个城市,总归会有这样那样的生活需求要满足,加上对城市周边环境并不熟悉,街角的便利店的数量多少,卖售商品的种类如何,往往会给一个初来者对这样城市形成第一印象,就是生活便利度。我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日本作家写的游记,说他刚到美国时,最最不适应的是美国没有“711”,他的总结是:日本人不会在一个连711都没有的国度久留的。那是很多年前了,现在美国也有711,但是覆盖量不是非常大,而在英国、加拿大,我基本没怎么见过。而在澳洲,711的生意做得好极了,基本每个大些的街道转角处,都会看到“711”的身影,而且一如既往的都是24小时营业,真是方便,有时人流比较密集的区域,每隔几百米就分布着多个711。在墨尔本时,酒店前面拐角处就有一个,有一天溜达过去,进去瞅了瞅(仿佛在北京解决午餐时一样要进711),买了瓶chocolate milk,付款时看着收款员很像中国人,(我没敢问,因为在澳洲太多二代移民,虽然长得和中国人一样,但是基本不会说也听不懂任何中文了。但是来的时间稍长一些的话,仔细观察是可以分辨出是国内来的还是2代移民的)价钱是$4.25澳币,我翻箱倒柜找了一通,零钱也不够,最后小伙子手一挥,说,算了,给我4块吧,我问:is that ok for you? 他笑:no worries! 虽然自始至终没有讲中文,但我确信他也是当我是同胞,才这样做的。同样,打车去悉尼大学时,司机一看也是一张“亚洲脸”,还是用英语沟通。开了一会儿,司机忍不住用英文问我:where are you from?你从哪里来的?我答:Beijing,他马上中文说,哦,我也是中国人啊。好,这下子,中国话的匣子打开了,瞬间有种无比通畅的感觉,他还把广播调到了一个可以收到CRI国际台的中文频道,并说起他从上海移民过来这么多年的经历等等。有同胞,真是不一样啊。

7.老年人:其实这一点在我去过的这么多英语国家中,都是相通的,不同于中国。国外的老人都非常独立,很少有人同子女居住。他们自己有工作(不是需要这份工作,而是一种习惯和个人独立的象征,所以很多岗位上都可以见到年龄在60岁左右的老头和老太太,敬业又精神),或者已经退休有着很好的养老金(这些老人通常结伴做各种国内、国际旅行,我多次出差在国际航班上,班航班都是老人旅行团的团员),他们(她们)在共同交通上从来不需要人让座(这一点和中国的尊老的观点非常不同),我曾经在多次公交车上给站在傍边的老太太让座,她们还挺惊讶,并通常会笑笑表示感谢并婉拒了。这是西方文化站人格独立的非常好的一种体现,这种时候,我通常会对这样的妆容整洁、精神独立的老太太报以崇高的敬意,并且真心的希望自己老年时也要成为这种老人。当然,我也见过这样一个画面:2008年在费城大街上,就眼睁睁看到一个坐轮椅的老太太,怎么也有70多岁了,就是因为一个人,无人帮忙,在她自己开动轮椅车上公交时(司机已经将轮椅踏板放下了了)轮椅卡在踏板上,整个向后翻了过去,每到这时,我也会想到这种相对“独立”的文化背后,又隐藏着多少老人的晚景凄凉呢?看来世间万事是没有完美的,还是中国人信奉的“中庸之道”,才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

8.澳洲的大型商场或购物中心:有几个在全国多个城市都有的连锁商场,如:Myer和David Johns,这2个大多数在市中心,而David Johns是一家好像名片折扣店的地方,提供各种高档品牌过季的产品等,价格是原价的一半左右,所以细细淘来,还是能找到很多物美价廉的东西的,只是我时间太有限,不得不走马观花了。在悉尼最有名的大型购物中心要数:Queen Victoria Building (很多地图上都标为:QVB,地铁Town Hall市政厅下就可),是一个上百年的老建筑,和伦敦的Harrods百货中心一样,非常具有欧洲风情。即使不购物,徜徉在这样的历史文物建筑中,欣赏建筑的壮丽也是很享受的。而在郊区较多的是:Westfield,这是澳洲最大的连锁超大型购物中心集团,我竟然是在伦敦第一次去的Westfield,因为08年在一片金融危机中,Westfield逆势而上,在西伦敦区开了超大的一家购物中心,生意还不错,而这次来澳洲,算是回到Westfield故乡了。

9.电视频道:酒店里可能看的频道不齐全,基本每个城市都能收到:Sky天空卫视,这是默多克传媒帝国的一员,源自澳洲,当然是澳洲覆盖最广的传媒。有趣的是,我在澳洲还看到一个专题新闻报道,说是Sky付费电视频道在英国被裁定为垄断,天空传媒英国公司正在申诉呢。其次有澳洲传播公司ABC,但是英国的BBC,美国的影视频道如HBO等,都没有,不知是否因为酒店的频道较少,相信买有线电视计划时,根据客户支付额的多少,可选的频道数量也会不同了,这是绝大多数外国有线电视网的做法。其他的都是些当地电视台了。

10.天气:我来时正是秋季,在南澳阿德莱德,每天白天温度大约在28-32度,还是慢热的,白天基本短袖、裙子即可,晚上套件薄针织衫就够用了。到了墨尔本温度就有些低了,平均每天在22-25度,悉尼也一样,温度看来不断下降,同时,悉尼还有大风和降雨,于是日间温度感觉更冷了。我每天出门夹克和外衣必须穿上,有时还会觉得凉,而看到满街的男男女女,基本都是短裤、短裙、夹脚拖鞋,看来秋天对于当地人来说还远没有到来呢。不过即使如此,到澳洲去如论什么季节,带上防晒霜是肯定没错的,因为澳洲日晒时间长,紫外线也比其他地区的更有杀伤力,所以必要的防晒措施在春、秋、夏3季都是必要的。

11.汽车及行驶方向:澳洲是英联邦国家,所以汽车和英国一样,是靠左行使的,这让很多刚来的中国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如果马路上车多到没事了,一旦晚上走路一辆车也没有时过马路,每次只能两边全看,确保两边都没车了,再快速穿过。私家车感觉还是日系车占了主导,两厢为主。德国车较少见,有一般也是高档车,而不像中国类似大众的中级车Passat的普及率这样高。还有,基本所有西方国家一致的一点就是城市里很少有出租车在马路上空驶,不像国内,打车基本可以实现招手即停。所以我每次出国出差,都会在一出机场取行李后,到机场的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er)拿一些最新的关于该城市的游客指南,里面除了会附上主要商业区或旅游区的地图,还会对该城市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予以介绍,同时,会公布几个常见出租车公司的叫车电话,如:130 1133等,这里要强调一下,国外的很多免费电话(400, 800)或者一些商业机构的电话,为了方便记忆,通常会用英文字母替代电话号码,这种做法国内比较少见,很多学生出国后不知道怎么拨打这类电话,现解释如下。如,一个叫车公司,通常这样公布他们的电话:CALL A CAB,这种电话怎么打呢?其实我们的电话或手机上的按键,除了数字功能,每个数字上还对应着3个英文字母,如:2对应的是ABC,那么CALL A CAB的电话号码就是:c:2,A:2;L:5;L:5; A:2;C:2;A:2;B:2,那么组合起来,这家叫车公司的电话号码就是:2255 2222,按照这个规律拨电话即可。

12.体育:澳洲第一大体育运动是澳式足球: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所以这就是英语的奇妙,因为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或英国人说football,他会认为这是橄榄球。所以如果定义足球,最好使用soccer。这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弄错了。另外,澳洲属于亚太地区,所以世界杯或亚足协杯的比赛,都是和中、日、韩等一起比赛的,在阿德莱德时还受市政府的邀请,在贵宾席看了一场阿德莱德联队对日本广岛队的现场比赛,会场中人头攒动,口号喊得什么都有,快踢完了才弄懂他们叫的是:“run reds”或“come on reds”,原来阿德莱德联队的球衣是红色的,所以,当地人也称他们为“红魔”,这不禁使我想起在曼城的老特拉福德的球场看曼联队比赛时那满场红魔的风姿,原来世界各地的球迷都一样啊!这里还想插一句说说利用任何机会学英语的感受。我在大学期间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足球迷,对意大利、德国、英格兰等球队及球星(尤其是长的帅的)如数家珍。可是工作及有孩子后实在是没有时间,对足球的那点规矩基本还给裁判了。但是这次看现场,我满脑子的界外球、边线球、任意球等术语,就是想不起来英语怎么说,于是使劲问傍边的老外,虽然有些烦人(还好我们是客人,邀请方都非常Nice),但是一场球赛下来,关于足球的术语,我统统学会了,而且由于是现场比赛,印象深刻,所以learn from practice,从用中学,永远是我送给出国同学们的最好建议,像这样从一场球赛现场学到的英语,我估计自己永远不会再忘记了。

13.房价:在阿德莱德街上看到售房广告,算了一下,在市中心边缘地区的一间公寓房,约90平米,大概要到200-300万人民币的价格。就此算起来,还是澳洲的房价性价比更高些(当然,悉尼墨尔本中心地带除外,南澳本来的居住成本就比维州和新州低些)。但是我们在周末去阿德莱德山区旅游时,司机专门开车带我们到hill半山腰的豪宅区转了一圈,个个宅子都在1000平米以上,隐没在原始森林中,很多房子只能看见门牌和门口的信箱,在马路上都看不到房子盖在那里,可见院子之大。而且这些富人区,对园林、园艺,都非常在意,很多院子里有喷泉,园艺等,小桥流水的,而且都是依托的原始森林的资源,真有一番室外桃园的感觉。就在我们大家感叹富人生活的优越性时,我们的司机大哥Craig 忽然来了一句:“树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我们这边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都会有一两个山头的树因为自燃而引起森林大火的!”嘿嘿,看来这酸葡萄心理,同行天下啊!房价在任何中国人的谈话中,都会受到绝对的关注,而在澳洲,却不是这样有共鸣。年轻人从来不会考虑买房子,因为他们很多18岁以后就不像父母要钱,自食其力了,在工作前10年自己用按揭买房子,几乎是不可实现的。所以和年轻人谈房子,他们总好像热情不高,或者至少不太关注,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很遥远,或者再过10来年后的想法。倒是和他们谈iPot,iPhone,facebook,阿凡达等等来的更有共鸣些。

14.电源:电压是220伏的,和中国一样,但是电源接口全是3项品字形扁头插座,所以国内带来的很多电器由于是2项的平头插座,往往用不了,所以出门一定要戴上电源转换器,否则太多的电子产品没法及时充电,会非常不方便的。

来源:新浪博客

文章:“留学专家分享澳洲生活小常识”正文完
  • 上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