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常生活里的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10-12-13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美国留学的日子里,让我体会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中美日常生活差异很大。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体现中美文化差异

一、打勾与打叉。

我们填表时,都是在表示同意或赞成的栏目打“√ ”,在反对或不赞成的栏目打“ ×”。可是,在美国却是在赞同或认可的栏目里打“ ×”。关于这一点,我在飞往西雅图的客机上填写报关单时,就已深深感悟到了。这个报关单里有七、八个选择项目,比如你近期是否到过农场与牲畜有过密切接触,你是否携带了违禁的食品、种子和药品等等。在这些项目后面,都有是或否的选择项。你在填报时,一定要在自己认同的项目里画上“ ×”,这样才符合美国的入关申报要求。倘若习惯的打个“√ ”, 也许就会遇到麻烦的。后来在美国时间长了,发现凡是你认同的,都要打“ ×”。比如上超市结帐时,送货上门验货时等等,你认同了,就可打个“ ×”。你看,这老美和咱的习惯就是不一样,怪不得挺简单的事老是和咱们拧着劲儿,呵呵,敢情从打“√ ”还是打“ ×”这就是两拧了。
 
二、绿灯与白灯。

在我们国内过人行道时,只要看到绿灯闪烁就可以通行了。大城市的人行道指示灯,还会有“小绿人”飞快地步行,那是催促行人加快脚步快速通行。当然,也有一些行人不走人行道,随意穿越马路或翻越路障的。在美国行人过马路是一定要走人行道的,如果随意穿行马路,后果将由行人全部承担,而且美国人过马路已经习惯于走人行道了,很少有随意穿行马路的。开车的司机们,除非遇到路边警示牌的提示,否则也没有防范不走人行道的行人的意识。在西雅图的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的提示牌,大多是提示注意穿越马路的黑熊、野鹿等野生动物的。因此,行人若是不走人行道是很容易出事故的。行人过人行道时也和我们国内不一样。一般在人行道的路口都设有一根立柱,上面设有按钮。行人要先选择自己要通过的方向按下按钮,等待可以通行的提示音响过以后,人行道上的红灯会变成白灯,灯里会有一个“小白人”闪烁,同时会显示通行的时间,一般都是18秒,也就是在灯光里先出现18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个递减,行人要在这18秒钟之内穿过人行道。不晓得人行道的光里为啥会出现个小白人,也许美国还是个以白人为主体的社会吧。
 
三、交人与交家。

在国内投递物品时,一般都要交给本人,并由本人出示有效证件和签字;或者是将邮件包裹单交给本人,再由本人带有效证件到邮局去领取。美国却不是这样。刚到西雅图的一天清晨,我外出散步时发现,许多住家门前都放着纸箱或成卷的邮寄品。回来和女儿女婿提及此事,他们告诉我,那些东西都是速递公司或房主人购物的其他公司送来的,除非是特别贵重的物品,或者主人有特别要求的,一般都是送到家门口即可,也无需本人签字。这让我大惑不解,如此一来被人顺手牵羊怎么办?或者送来的物品不合格又如何投诉?女儿女婿又告诉我,美国的私人住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到人家院里偷东西,与入室抢劫是一个性质的;何况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一般都较高,犯不上办这种不上算不道德又犯法的事,因此顺手牵羊的事是很少发生的。美国有名的购物公司,特别是网上的一些信誉高的购物公司一般是很讲诚信的,若有合理投诉就会产生不良记录,这种记录多了,公司就丧失了信誉,当然只有关门大吉了。因此,他们送来的物品是很遵守承诺的。对此,我还是将信将疑。可是过了不久,我发现女儿女婿买来的家用物品,也都是由购物公司送到家门口的,甚至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也没用我们签字。往往是打开门才发现,然后把这些东西搬进屋里就是了。经过捡查或组装后,样样齐全,件件合格,这一点真的让人很感动。看来,在这方面咱们还是真有差距。
 
四、私人垃圾桶与公用垃圾桶。

我国居民区内的垃圾桶一般都是公用的,常常是一栋楼房共用两到四个垃圾桶。近几年,垃圾也开始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了,并且要求居民自觉地将垃圾分类投入到不同的垃圾桶内。从结果看,虽然有进步,却远未达标。美国居民区的垃圾桶,除了公寓区外,一般都是属于私人家的。每家一般有3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是装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庭院垃圾的。最有意思的是,每家的垃圾桶平时是看不见的,每周规定一个垃圾回收日,头一天下午,家家户户就把垃圾桶搬出来了,摆在门前,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线。第二天,清运垃圾的人员驾车来回收了。3个垃圾桶分别由3辆车来回收,可能分属3个不同的公司。每辆车都由一人负责,也就是司机兼垃圾回收员。当然回收垃圾也自动化了,到时候回收员只要将垃圾桶推到合适的位置,垃圾清运车上就会伸出机械手,将垃圾桶里的垃圾到入车厢内。清运垃圾当然是要收费的,包括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如大小纸箱,甚至还要将上面缠着的胶带之类清理干净,如果不合格,也是要罚款的。看来,美国是很难产生发垃圾财的破烂王了。当然,这种垃圾管理办法责任分明,无论哪家违反规定乱装垃圾,一看便知。因此,家家户户对垃圾分类装桶都是很重视的,久而久之,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了。我看这个思路,对咱们有关管理部门也许会有一些启发,当然全部照搬是不对的,必竟国情不同吗!
 
五、公交车与自行车。

一天,女儿和女婿开车载着我们去超市,在路上看到一辆公交车的前面伸出一块探板,上面放着两辆自行车。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自行车“骑在小轿车”的车棚上,公交车前驮着自行车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寻问了女儿才知道,在西雅图待长了,这种“奇景”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如今,美国人提倡低碳生活,外出也倡导骑自行车或做公交车。如果骑自行车的人外出骑累了,也可以就便搭上公交车。每辆公交车都配备了搭载自行车的装置,到时候人到公交车里面坐,自行车就可以在公交车前面站了。听了女儿的介绍,我又注意观察了一下,果不起然,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公交车前面也常常可以看到载有自行车。我们中国曾被称为世界第一自行车大国,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原来也是我国国民的主要出行工具。而今,买小轿车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时尚和潮流,中国小轿车的销售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小轿车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也经常可以听到老百姓抱怨居民小区停车位不足了。当然,出行塞车,尾气污染等等,也是国内媒体不知疲倦的报道话题。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不到三十年的奋斗,中国普通公民就能够拥有小轿车,不能不说是一个梦幻般的变化。我记得一位朋友移居国外后,她嫁给老外时提的唯一要求就是给她买辆小轿车,这仅仅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不足二十年,小轿车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里已经连成一片了,乃至各地政府又开始动员居民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了。这原本就是我国公民的主要出行方式,现在又成了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的时尚,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由此我又想到,“文革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原本比较配套,后来我们丢掉了,反倒被西方国家捡去了。结果到了今天,我们又来重新构建。看来学习先进,也要头脑清醒,既不要盲目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六、88与99。

女儿和女婿带我们走进一家大超市,就像走进了一个大仓库。这里的货物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其摆放的方式也和仓库别无二致。如果说还有一点不同的话,就是每样商品的下面都有一个价格标签。我在这家大超市转了一大圈,从小轿车到大家电,从服装鞋帽到日用杂品,从动物食品到植物食品,看的我真是眼花撩乱。看来,这里除了军火、飞机和火车、轮船外,几乎全有了。转了半天,我忽然有了一个新发现,就是美国各类商品的尾数,几乎都是“99”,多到上百万零“99”美元,少到一美元零“99”美分,反正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国商品价格尾数都是“99”,不是“99”美元,就是“99”美分。看来美国人偏爱“99”这个数字。这使我连想到咱们中国人,普遍都喜欢“88”,因为“8”与“发”是谐音。一度车牌号、手机号等等连着是“8”的。还得公开拍卖。似乎谁得到“88”,谁就保准能“发发”了。当然百货商场的商品以“88”为尾数的也就占主流了。不过,让我想不到的是老美居然对“99”这样感兴趣,莫不是想自己的生意能长长“久久”的兴旺?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女儿,女儿笑着告诉我,美国人没有咱们那么多说道,他们这样定价,只是从消费心理学上来考虑的,因为只要差一元,或者差一分,就可以少进一位数。比如,你花1.99美元买了1磅菜,也是花了1美元多买点菜,如果加上1美分,那可就是2美元了,无非如此。呵呵,老美可真逗,这种消费心理学好似“阿Q消费心理学”,用中国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自欺欺人,或者是掩耳盗铃。不过,老美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倒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许他们的历史太短了,也就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当然也少了不少历史说道。我们则不然,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连这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也让我们加上了许多说不清的含义······咳,真的很累人!

出国留学网温馨提示:其实如果这些都不了解,而去美国留学肯定会发生很多尴尬的事情,由此看来,真的要去一个国家留学,最好还是能提前的尽可能多的了解那个国家的文化习俗。

文章:“中美日常生活里的文化差异”正文完
《中美日常生活里的文化差异》的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