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重在随俗,而随俗又必先知俗。东西方的文明各有所长又存在着差异,刚到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不便,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尴尬。记得第一次到瑞典,先生带着我和女儿乘火车赶往所住城市。一路上,看到车窗外迷人的风景,我和女儿兴奋得不停地向我先生问这问那。忽然发现其他乘客都将目光愣愣地投向我们,我先生这才反应过来,立即示意我和女儿小声说话。听先生这么一说,我和女儿感到很是尴尬和不解,于是开始留意起车厢里的乘客来,发现大家都是端端正正、安安静静地坐在各自的位子上,偶有交谈,也近似耳语,根本干扰不了他人。在公共场所不大声说话、与人交谈时细声细语,这就是瑞典人的一贯习性和素养。
凡是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知晓,所在国很多不成文的规定、规矩、习惯和习俗需要我们这些外族人了解和学习,如看病、购票、拜访以及理发等公私事宜都需预约、预订,得到应允才可前往,并要做到守时、守信。若不能按时赶赴,要提早电话告知,说明事由,以取得谅解。此外,还有比如庆祝基督教节日、当地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等文化传统,不问别人隐私、与人交谈时直视对方眼睛并注意保持至少一米的距离以及不闯红灯、自觉的环保意识等生活习惯或行为规范。这些看似无足轻重、无关大局,但对于我们了解当地民众,熟悉地方生活,融入西方文化,都至关重要。
因此,入乡而不随俗,就不可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学到有益的东西,更别说融入了。西方社会可学的、值得我们学的东西的确不少。当然,学的过程亦是取和舍的过程、兼和融的过程。入乡随俗是一种美德,我们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
主动融入
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这些带着东方背景的人要想既不失原文化特点,又能在这片新土地上很好地生存下去,最佳的选择就是主动融入。如何做到主动融入?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热情交往,友好相处。西方人大多比较外向,容易与之接近,而瑞典人却例外,他们普遍性格内敛,给人一种表面冷淡、孤僻、难以接近之感。常言说得好“有容乃大”,我们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就应以一颗包容、好学、亲和、坦诚之心,与当地居民热情交往,友好相处。譬如,我们可以用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主动热情地善待他们,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当你迈出了主动的一步之后,你会发现瑞典人其实是极为善良友好的。
第二,取长补短,提升自我。东西方文化各有其长又各有所短,我们奔赴异国他乡,为的是学习提高自己,而不是盲目随洋崇洋,一味洋化西化。如果我们只去模仿洋人,而舍弃自己的好传统、好习惯及好品格,那样也有可能会误入歧途或延误个人的前程。正确的方法是既不失自己的文化特点,又能较好地融入到西方文化的特质中去。世界正朝着全球化发展,全球化不是完全西化,而是多元化,这要求我们在与西方人、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中把握弃与守,取舍长与短。
第三,施展才华,融入主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的大多数都是精英志士、栋梁之材,因而这批人无论去到哪个国度,都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各自的卓越成就。比如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陈德亮和瑞典查尔摩斯大学刘建影教授,他们在瑞典鼎鼎有名,是瑞典华人中的佼佼者。在瑞典能坐上教授这个位子谈何容易?他们能获得如此业绩,融入到瑞典主流社会,凭的就是实力、智慧、打拼和竞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凭个人才华就职于政府部门、在医疗机构做医生或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华裔人士。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引以为荣的学习典范。
第四,遵纪守法,吸纳文明。西方国家大多比较开放自由,容易吸纳异域的文明元素。瑞典对待移民的政策是相当开明、友善和人性化的,他们为外来各族群提供了多渠道、宽范围的政策法规、条例条款及设施服务,使他们与瑞典人享受着基本相同的权利。如买房卖房、退休养老、医疗保险、孩子津贴、父母津贴、学习津贴、求职就业、投资经营以及公休假日等政策,对持有永久居民权的外国人都同样适用。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务必要自觉地履行法规、照章办事,类似交纳各种保险金、按时支付不同账单、禁止酒后驾车、不打骂孩子、忠于职守、信守合同、诚信经营等逐条逐款都马虎不得,务必认真。
总之,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来说,因居住时间长短有别,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各不相同,但我敢说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即要想落地开花,并结出丰硕成果,唯一的出路就是身在异乡却不做异客,而是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把握所有可能的机会,入乡随俗,主动融入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