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留学生,为“镀金”远渡重洋

发布时间:2008-7-2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1978年7月1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的首批访问学者起程赴美,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随后,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掀起了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潮。1981年,自费出国留学政策放开;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数据显示,2007年度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其中自费留学12.9万人。与1978年的860人相比,3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翻了167.44倍。从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

回望30年留学路,伴随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人的留学理念、留学选择和留学征程经历了何种嬗变呢?

人物速写

罗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生在红旗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上海公务员系统,随后恋爱、结婚、生子……1999年的上海,留学开始成为很多不安于现状的人的选择,同在上海政府部门工作的丈夫开始感觉到了周围一些同学、同事在事业发展中的异动和变化,在与罗萍商量后,他毅然决定放弃一切,用多年的积蓄到澳大利亚留学,半年以后罗萍带着孩子也来到了澳大利亚。

留学故事

刚到澳洲,夫妻俩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罗萍不得不四处打工挣钱以补贴家用。虽然毕业于国内著名的财经院校,但罗萍的学历并不能让她在澳洲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她必须重新修读学位。

罗萍选择了堪培拉大学的会计专业,并从本科阶段开始学习。她坦言,当时选择这个专业纯粹是为了留在澳洲,因为这个专业的移民分值最高,“我没有想过毕业以后真的要成为一名会计,可是夫妻俩已为留学花完了全部的积蓄,不留在澳洲多挣些钱,今后的生活怎么办?何况还有孩子。”在当时,会计专业也是所有中国留学生的首选,为了留在澳洲,中国留学生前仆后继地学着这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学语言的、学历史的、甚至学法律的都改了行。“在生存问题面前,专业不专业,喜欢不喜欢,发展不发展都变得次要了。”

罗萍说,很多中国学生学完会计以后倒是留在澳洲顺利移民了,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事业,只有一份职业而已,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梦想做一名普通的出纳,而随着中国学生选择会计专业人数年年高增,找一份会计这样的工作也越来越难。对于学会计,罗萍说谈不上后悔,这是当时的时代决定的,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还是这个结果。“生活不可以重来,一切只能往前看。”

2002年,罗萍被新成立的澳洲大学联盟雇用,成为成都七中国际部澳洲办公室的学生服务经理。澳洲大学联盟包括澳洲国立大学、阿得雷德大学、昆士兰理工大学这样的著名大学,每年要从成都七中国际部招收很多学生前往澳洲学习。作为学生服务部经理,罗萍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学生了解成员大学每一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就业前景等等。近些年,罗萍每年都会带领大学的招生官员往返澳洲和成都,跟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她希望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合理选择留学专业,真正把留学作为提升自我的一种宝贵人生经历。

原声播报

出国留学我用一生来收获

罗萍(成都七中国际部澳洲办公室的学生服务经理):我很愿意跟这些孩子分享我这么多年在澳洲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和经验,80后的留学族不再会因为 “生存”而留学,我希望留学于他们不再是盲目的选择,它应该蕴含更多的意义。

周涌(90年代留学英国,现任美国楷博(Kaplan)教育集团中国区CEO):出国留学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它充满了使命感和危机感,它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实习经历,也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创业经历。出国留学,我用一生来收获!

杨静思(英文名Sabrina,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运营总监):只要认真经历了留学这一过程,收获都是不言而喻的。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挣扎中,我让自己的理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从中得到的远比我的期待值高很多。

杨越(英文名Esther,美国楷博(Kaplan)教育集团成都地区副总):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留学者最终获得的是一种人格力量,这种力量比一时的学术水平、薪酬待遇更能决定人的一生。

周薇薇(英文名Vivian,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硕士预科课程高级咨询顾问):在澳洲的两年里,在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中,我学会了忍耐、奋斗和永不放弃,敢于去拼,也敢于坦然面对一切失败。

读者连线

70后留学生能成大器

读者刘先生:上世纪9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很多都是靠成绩拼出去的,比较苦,也比较踏实。这些留学生应该都能成大气,我有个同学就是这样的典型,他现在是某跨国医药公司驻中国的总代表。

读者孙先生:我的女儿就是典型的70后留学生,现在已经在加拿大定居。说实话,她最开始的留学路很艰辛,但挺过来就好。

读者田女士:70后的留学生基本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我的学生就有几个留学美国,他们现在都很有出息。对于现在的留学生来说,多给他们介绍一下前辈的奋斗,很有帮助,留学尽管平民化了,但仍需要榜样的力量。

读者王女士:希望能多看到点留学的故事,增加孩子的阅历。我一直想让孩子留学,但又担心她的自理能力,多看点前辈的故事,她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网友新新人类:很希望看看各个阶段出国留学的经历和感受,我以后也想留学,算是增长点见识,可以少走弯路。

来源:华西都市报

文章:“70后留学生,为“镀金”远渡重洋”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