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陷阱要警惕 非法留学中介名列其中

发布时间:2009-3-18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最新统计,最近几年教育培训行业的投诉热点问题增长迅速。2008年中国消协共接到关于教育消费的投诉2468件,比2007年上升31.6%,增幅甚至超过了食品和医疗消费。在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北京晚报》和搜狐教育频道通过对读者和网友的调查,盘点了教育消费领域较突出的五大陷阱,希望能给您提个醒。

陷阱 名校名师实为“外包”

案例:据媒体报道,去年12月1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修班学员于博将清华大学告上了法庭。于博是沈阳某公司高管,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第28期学员。该“总裁研修班”每期时长10个月,每两个月授课一次,实际共学习24天,学费高达3.9万元。招生宣传资料称,采取6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包括林毅夫、胡鞍钢、郎咸平等。3月份开课后学员们却发现,校方原来承诺60人的小班授课变成了170余人的大班;而且直到11月份,林毅夫、胡鞍钢等这些名家一个也没有出现。学员们在维权时发现,导致教学质量不能保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把研修班外包。

提醒:很多名校的招牌是“外包”给培训公司的,名义上虽是合作办学,实则完全由公司运作;而“名师”很忙,有的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地赶场,有的干脆很少现身,主要靠雇托儿来充数,讲课质量缺乏足够的保证。所以,对培训机构广告打出的“名校”、“名师”牌要尽可能“验明正身”。

陷阱 “免费”诱饵钓资料

案例:据内部人士透露:从赠送免费资料开始,到试听课程,最终签订培训合同,外语教育培训机构有一系列的“情节设计”来套取你的钞票。首先,学习资料免费赠送或英语水平免费测试,其目的是获取你的个人资料。在获取学员资料后,培训机构会拨打电话“狂轰滥炸”,直到你报名参加培训为止。你去参加水平测试得出结论永远是:听力和口语不好。而在测试之后,他们会了解你的经济实力,向你推荐课程。

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看到“报名即将截止,只剩最后几天”、“班级余额不多,报名从速”这样吸引眼球的广告语,您也要多留个心眼,捂紧自己的钱袋子,看清楚再埋单。

陷阱 高价教学质量不高端

案例:外语教室搬进写字楼,主打“小资”路线;人机对话,外教把关;地道美国音,英国皇家味……近年来,一些外语培训机构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实行“差异化”经营,在学习环境和师资上极尽包装之能事,名为“高端”,实而为高得离谱的价格做“掩护”。

提醒:高价和高端是两个概念,作为消费者,不要被培训班的“包装”迷惑了双眼,而要多调查和比较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陷阱 非法中介毁前程

案例:去年底,50名中国留学生因涉嫌伪造留学申请文件,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开除。学校声明说,校方在对海外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后发现这些学生成绩很糟,无法跟上课程,其后经核实发现大量申请材料是由非法留学中介伪造的。

提醒:目前国内存在一些黑留学中介机构,给一些不符合申请条件、但又一心想出国留学的学生伪造各种申请文件。学生即便一时侥幸蒙混过关,到了国外肯定也会遇到语言困难,学习跟不上甚至被退学,最终耽误的还是自己。

陷阱 高承诺退费耍花枪

案例:IT业的宋先生,找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学口语,可广告宣传的理想教学形式并没兑现。有时一周只能上一节外教课,预约时间有时长达两周。上课更多的是跟电脑对话,就好比花了几万元却在和机器说话。当宋先生提出退款的时候才发现,按照合同规定,退费的条件是:30天之内没有学完一个单元。结果,培训机构推三阻四,要么老师多次劝阻,要么见不到中心主任无法正式提交申请,最后超过了合同规定的“30天”,眼睁睁地看着几万元钱付诸东流。

提醒:对于包过班和全额退费等承诺,一定要在签署合同时多请教法律方面的专家,以免被钻空子。

来源:京报网-北京晚报

文章:“教育陷阱要警惕 非法留学中介名列其中”正文完
《教育陷阱要警惕 非法留学中介名列其中》的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