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两代海归对留学和发展的不同观点

发布时间:2011-3-17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父女两代人,他们一样选择出国留学,先后相差近20年。他们出国的目的和境遇不同,归国的原
因和目标也不同。除了父女的血缘关系外,他们还具有同样的“海归血统”,如血缘关系一样,代代传承着。

  20世纪80年代,刘炳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图为刘炳辉在马克思雕像前拍照留念。那个年代的留学生怀有建设祖国的崇高理想,心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学有所成后,他们毅然选择回国,带着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积极投身到祖国各个行业的建设发展中。

  

  21世纪初,刘紫媛自费到澳大利亚留学。图为刘紫媛在悉尼歌剧院前拍照留念。作为新世纪留学生中的一员,刘紫媛体现了这个群体的特点。他们青春洋溢,追求个性,向往自由,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在看到祖国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后,他们主动选择回国开创自己的事业。


  父亲:“我的根在中国”

  “我的爷爷是做酒业的商人,他常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做生意。像爷爷那样生活,是爸爸的理想。爸爸没能实现这个梦想,而我却做到了。”刘炳辉说道。

  1988年,时年34岁的英语教师刘炳辉,通过AFS(美国战地服务团),被公派到英国北爱尔兰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回想自己的留学岁月,刘炳辉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留外人员不多。我初到英国小镇时,常被当地人认作日本人。得知我来自中国大陆后,身边的英国人给予了我更多的帮助。”

  在英国期间,刘炳辉常常给当地人上中文课,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民俗风貌和文化传统。刘炳辉走进英国家庭,用心地观察和思考。“那时,我眼中的英国很富裕,社会福利也好,但孩子们却生活简朴。”他说道。

  谈到回国,刘炳辉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家在中国,我的妻子和女儿在中国,我必须回来。”

  从1989年回国继续任教,转眼间22年过去了,刘炳辉已从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成长为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的校长。回首过去,他认为短暂的留学经历却对自己有深远的影响。“留学英国,不仅提高了我的语言能力,还提高了我的生活能力。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也是我送女儿出国留学的原因。”

  女儿:“中国更适合我发展”

  2006年,大学毕业后工作一年的刘紫媛选择了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的道路。“选择去澳洲留学,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寻找新的择业机会;其次在于父亲的大力支持。”刘紫媛说到自己赴澳留学的原因。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世界地位的不断提高,初到澳洲的刘紫媛没有遇到父亲在英国时被认作是日本人的尴尬情形。她说:“同学们首先会问我"你是中国人吗?"我当然自豪地说"是!"还有,我并不觉得国外的生活水平明显优于国内。事实上,我国真的进步和发展了。”

  澳洲留学期间,刘紫媛切身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她慢慢地习惯了课堂上同学间激烈的讨论,慢慢地适应了独立的生活,慢慢地成长和成熟。“两年的留学生活,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可以更勇敢地面对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我的心态更加积极,看事情也更加开阔了。”刘紫媛总结自己留学澳洲的收获。

  2008年,刘紫媛回国就业于某时尚杂志社。说到选择回国发展的原因,她说:“目前,中国和国外的差距正在减小。中国各行各业同样有许多精英,这里的发展空间很大。我认为回国更适合自己的发展。”

  谈到是不是还让自己的下一代继续出国时,刘紫媛说:“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在他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送他出国学习,就像父亲当年送我出国读书一样。”
文章:“父女两代海归对留学和发展的不同观点”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