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学术机构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日前正式出炉。该年度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呈现出国渠道多层次、大批量、高水平的发展态势。
据《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国家间、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日趋频繁,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的速率和规模仍将进一步加大,或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该报告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扮演科技人力资源输出大国的角色。
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这反映出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吸引力的提升,为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入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统计,2007年分布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44所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已达19.55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18.5万人。
报告同时分析,来华留学生中,多数以短期学习为主,而且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能够计入科技人力资源的人数偏少。
这份由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国际流动主要有三个特点:流出人数持续增长,但人员流失现象严重;主要“流出”目的地呈现多向流动;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但科技人力资源比例较低。
持续30多年的出国留学热,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科技人才资源输出大国,出国留学人数长期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1978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2.1%,其中80年代为3%,90年代为29.7%。
从20世纪初至2002年以前,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45.5万人,学成回国留学人员13.21万人,流失人员32.29万人,所占比重高达70.97%。
2002年到200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共计116.26万人,其中回国留学生36.17万人,流失人员比重高达68.89%,居世界各国前列。
报告指出,随着各国政府吸纳海外人才政策力度的加强,中国科技人才资源跨国流动的目的国从开放之初的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逐渐发展为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多向流动,其中流向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的人数增长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