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改革创新精神
近年来,伦敦大学学院在筹资上也有改革之举,格兰特校长于2004年发起了一项向校友和社会募集资金的大型计划,目标是十年内筹集3亿英镑资金,当时是英国大学史上规模最大的筹资行动。这种“要钱”的行为在美国大学中颇为流行,但与英国大学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公共资金的“绅士”传统并不一致。格兰特校长说,只要转变思想观念,就会发现“要钱”这条路在英国也可行,现在筹资目标已完成超过三分之二,他相信最终结果还会超出预定目标。
在建校后的一百八十多年里,伦敦大学学院传承了与生俱来的改革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还拥有许多“第一”,如是英国第一所允许女性平等就读的大学,是英格兰第一所有学生会的大学,形成了激进改革的传统。
一些功成名就的校友回忆大学生活时记起的也是改革经历,英国著名对华友好人士、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史蒂芬·佩里(Stephen Perry, Chairman of the 48 Group Club)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读伦敦大学学院,他回忆说,当时的教学有照本宣科“填鸭式”教育的毛病,他作为学生会主席就带领同学们要求教学改革,成功使教学更加互动,课堂讨论日渐增多。
现在,互动讨论已经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来自中国的留学 (微博) 生王琳对此深有感触:“国内上课时老师在不断地讲,而这边平均下来每节课一半时间都是学生在讨论、演讲、问答,老师只在旁边起一个指导的作用。”她认为这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课下准备,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外,大学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学术研究,伦敦大学学院也一直走在开创新学科的前列,不吝于将“教授”头衔授予新兴学科,如在19世纪早期就有了英国第一个中文教授,此外还拥有第一个化学教授、第一个埃及古物学教授、第一个精神学教授等等。
郭正晓副校长介绍说,伦敦大学学院还有专门的“校长奖学金”来鼓励前沿研究,如最近就以此资助了一名年轻的学者,他专门研究从微生物到细胞之间的演化过程,这方面研究现在还较弱,难以拿到国家层面上的项目资助,但如能探清其原理将有深远影响,学校于是就自己拨款支持这种创新性的研究。
改革总是意味着创新和改变传统,格兰特校长也这样总结伦敦大学学院的特点:“这是一所激进的学校,从不怕尝试新鲜事物,不惮于改变人们对大学的传统看法。”
新世纪的全球名校
不断的改革创新使得伦敦大学学院不断向前发展,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与研究机构QS共同发布的200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伦敦大学学院攀升到全球第四的高位,超过许多名校。在2010年的QS排行榜中,伦敦大学学院也仍然保持了第四的位置。
格兰特校长对此的看法是“排行榜很难抓住每所大学的本质”,因为每所大学都不一样,优势领域也不同,难以简单地说谁好谁差。不过他也高兴地看到,伦敦大学学院这些年的成功发展在排行榜上得到了反映。
对于伦敦大学学院的成功经验,格兰特校长说,除了不断改革创新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凝聚力,不分地位高下,共谋学校发展。
郭正晓副校长用“共治精神”一词来予以形容,这是指大家在保持自由思维和彼此尊重的同时,为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的精神。他说,与此相反的是像军队那样层次分明的等级式管理,但对一所大学而言,在教职员工之间减少行政等级色彩,鼓励他们“不在其位,也谋其政”,敞开胸怀建言献策,更有利于学校发展。
谈到伦敦大学学院今后的发展,格兰特校长说新的方向是国际化。他认为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大方向,提出了将学校打造为“伦敦的全球性大学”的计划。现在伦敦大学学院已有大量国际学生,还在海外有大量合作办学的研究生点,如与美国耶鲁大学展开了跨大西洋的合作。他还提到,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也将是伦敦大学学院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