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很多人可能都认为离我们很远,认为抑郁症即使有一定的程度,也不会让人有寻死的念头。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心理暗示疾病,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全球教育网留学专家介绍,乔任梁的去世让抑郁症的话题再次浮现在人们的面前,其实不只是明星,留学生也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
出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很多学生期初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疾病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少有8名中国留学生被抑郁症夺去生命。对独自留学异国的学生而言,如何走过灰暗时期,远比坚持学业重要。
出国留学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为何会患上抑郁症?
语言方面
语言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试想如果你突然穿越(用“穿越”这个词来描述坐飞机到地球另一边的国家生活的经历并不夸张)到一个只会讲A语言的国家,没什么人懂得汉语,你不仅需要开始学习A语言来买食物,坐公交,上课做作业,与房东交涉租房子,还要用A语言找工作,与老板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业余时间提升自我修养但只有A语言的书,觥筹交错为了争取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自我价值……
你需要多久才能熟练的像你说中文一样说A语言呢?
文化方面
许多中国留美学生因为“困”在中国学生圈子而感到苦恼,美国社交圈又无法融入。
社交上的成功依赖许多文化认同以及熟悉。比如你美国同学今天又讲了一个段子,所有人都笑了,可是你不知道是什么,你一点也没听懂。好不容易你想到了一个段子,用拗口的英语终于讲完了,你自己都不觉得好笑了,美国人礼貌地“哦……”这样得需要多少耐心能交到朋友?
由于你的英文没有那么出众,经常会被人打断,你说着说着别人就去聊别的了。你跟美国朋友出去玩,有许多不知道的活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美国人有耐心给你解释是幸运的,但美国人更注意活动流畅和大部分人的情绪。
学业方面
且不说听说读写都在用英文,当你的生活、社交都不顺心的时候,可能唯一有所慰藉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剩下了学业。而且中国人本来一直都对成绩很看重,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将学习成绩看得比个人健康生活well-being还要重要。
导师期望和家长期望可能让留学生压力更大。由于文化和教育系统背景的不同,有些导师认为你应该知道的事而我们并没有那么“应该知道”,因此会被误解为无能,没有责任感,不上进。在遇到难题时很多留学生不敢跟家里说,报喜不报忧怕家人担心但又不能做什么,学业上也无法“成功”时候最害怕面对父母以及他们经济上的投入,因此就更容易被逼上绝路。
情感方面
留学是一个情感拉锯的过程。
当本土同学都有经济收入来支撑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你却找不到工作甚至在基本生活层面上挣扎,自尊受到严重的挑战。你想要有家人在身边,想要照顾你的父母或是祖辈,但是却因为留学不能尽义务而感到内疚和罪恶。
然而在国外没有“成功”,没有好工作,似乎更成为了对父母的一种伤害,这种害怕父母失望的恐惧更深刻地挑战着留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所以留学应该是慎重的决定,不仅是经济上,更是在情感上、精神承受能力上能够“支撑”得起。如果留学生真的有想念家人,想要承担家庭责任,承担经济负担的想法,这是因为他们也开始走向成年人的正常过程,而不该将他们像孩子一样高高挂起。
解决办法
克服困难,成就更好的自己!
别有病乱投医
美国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抑郁,一般都有心理咨询室,不要惧怕,它存在就是让你去利用的,和图书馆其实也没啥本质上的区别——说实话你可能还为它交了一部分学费。
随便抓一个人倾诉,不如跟有着同样经历的同龄人聊天,你会从谈话中发现,原来同为留学生的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困惑,可以听听他们是怎么度过的。
另外可以去找找自己附近有没有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可以一起沟通,这样就可以避免打扰到朋友,也有一个理解和包容你的群体。找一些关于抑郁症的资料和文章去读,客观看待抑郁症。
找到你的摄魂怪——抑郁症的
抑郁症都会有一些情感上的触发器,当你做出一些行为的时候,行为导致的后果每每都会让你陷入抑郁的状态,找到这些trigger并且试着去避免它们,是对抗抑郁症的第一步。比如你看到留学生之间的八卦、攀比和抱团就感到心烦,那么就远离聒噪的社交网络,试着过两天没有朋友圈的生活。
如果时间管理不好而导致的学习拖后腿会让你对自己很失望从而沮丧,那么就先别管抑郁症,每天从对抗一个的拖延症开始。抑郁症可能是一个很含糊不清的东西,但是抑郁症的触发器可以是一个一个实实在在的小事情,找到它们并且逐个解决了,会对抑郁症有很大的帮助。
不求“被理解”,但求“被接纳”
找到可以接纳你阴暗情绪的人,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有相同的感受。我自己会听张国荣的歌,看村上春树的小说(不是文艺女青求别吐槽),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巴赫的钢琴曲对我也很有用。你可以慢慢去发掘对自己有效的一套系统,每当抑郁症发作的时候,立即去寻求这些你已经建立好的、伸手就能够得到的精神药丸,熟悉的东西会让你迅速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