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脑海里一直留存一个美国校园广告的画面,广告上有4盏灯,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左边的那盏灯非常明亮,右边的则是一盏无光灯。这4盏灯每相邻的两盏间都有一段对话,它们影响着灯的明暗度。
第一盏明灯后的对话是:“我有一个想法,想去做。”回话说:“可以做到吗?”第二盏灯略暗了一些。第二盏灯后的对话是:“我试试看。”回话说:“很难吧!”第三盏灯变得更加昏暗了。第三盏灯后的对话是:“周围的人都不同意我去做。”回话说:“那就算了吧!”第四盏灯最终熄灭了。
现实中,熄灭想法要比点燃想法容易得多。因为怕灯熄灭,索性就不开始。记得一位退休已久的美国同事对我说:“如果当初我没有听信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了。”原来,她在很早以前就想过要把大电影压缩到小带子上去,开个录像带公司,出售电影带子,直到十年后别人这样做了,她的先生才恍然大悟。
在
美国留学的时候,感受最深的是教授时刻鼓励学生思索、提问和尝试自己不敢想、哪怕是最笨的问题。我深有感触地对友人讲:“如果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也能遇见能为你指方向的教授,那么四年里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初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的时候,满怀壮志,由于当初自己是提前两届迈入大学的学生,所以说话办事不免幼稚天真甚至荒唐。然而,指点的人少,嘲笑批评的话语接连不断。没过多久,我不仅信心全无,而且进入一个沉闷压抑的阶段,与其说错,不如不说,这样一来连给自己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直到进入美国大学以后,听到教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的创意的时候,自己才真的从鸟笼子里飞出来,回到一个充满疑问、迎接挑战的真实自我。实际上,回首几十年走过的人生之旅,最有收获的岁月,反而是“摔倒”的几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