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到国外去留学是好事还是坏事?是苦事还是乐事?许多同学和家长都想弄清楚这件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穆云大学毕业后外出留学并在美洲工作多年。她结识了一些低龄留学的少年朋友,我们请大家听听她的想法--
编辑朋友:我是一名班主任。上学期,我校初中陆续有4名同学出国求学。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可家长说:“国外教育先进,不用吃啥苦头就能进好学校拿金文凭,倾家荡产也要送孩子出去。”这事影响很大,许多学生羡慕这几位家长,有的还因此看不顺眼自己的爹妈……该怎样看待初中生留学这件事? 福建泉州 郭一欣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子女出国留学。据统计,中国自费出国的留学生每年约3万多,其中中小学生占一半。中国家庭为此支出的总费用一年近100亿元人民币,给外国提供了一个大市场。
我国尚未实现全面小康,为啥这么多家长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呢? 究其原因: 一是国内应试教育的“独木桥”难过,早出国似乎对“攻文凭”有利;二是孩子考分低,择校要付高额费用,算下来不如送孩子出国换个环境;三是认为小孩子接受语言的能力强,早走至少能提前学好外语。再有就是虚荣心作怪,父母生怕别的孩子有“洋文凭”,自家脸面无光。
外面的世界一定能对孩子的未来给以精彩的答复吗?我曾在国外工作多年,愿根据所见所闻谈谈感受,与读者一起探讨低龄留学的利弊。
先说“语言关”。我认识的几位少年留学学生说,其实一天讲不了几句英语,因为周围全是中国人,他们甚至“没有在国外念书的感觉”。语言关和生活关是不同概念,不是掌握简单对话就叫过了语言关了。我的朋友有不少是在国外定居三四十年的中国人,他们一般的生活对话虽无大障碍,但很多人对电视新闻和专业访谈节目至今仍看不懂。这样的水平,回国之后又能从事哪些外语类的专业工作呢?更须提醒的是:近年有些中介组织与国外不入流的学校联合办学,干脆把华人师生集中起来,彼此省事,都讲中国话。
再说“换环境”。刚一出国确实新鲜。短暂的新鲜感过后,衣食住行的种种麻烦就接踵而来。18岁以下的孩子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都欠成熟,国外并不像某些家长想像的那样完美无缺,不少中小学生受不良文化诱惑,走入歧途。媒体已报道过一些关于少年留学生生活习惯不良、学业不佳,甚至有同居、吸毒、绑架等事例,这实在是并不奇怪。
最后说说“攻文凭”。多年来国内一些大学生、高中生毕业后到美、英、法、澳、日等国的名牌大学去留学。他们的成绩名列前茅,是因为勤奋刻苦。而这些品德恰恰是在国内培养成的。国外教育界因此对中国的教学质量也交口称赞。我国许多城市就中小学教育来说,一点也不比外国差,甚至在许多方面还占优。国内基础教育虽有些弊端,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学体系是世界上强度最高的,这也是好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得特别“苦”的原因。有些家长因此就认为国外课程容易,“攻文凭”不受罪。家长们不尽了解国外的教学情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国外的学校虽不强调精确记忆,但是要求有助于融会贯通的适度记忆。西方国家还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融入异族社会去完成实践作业,这需要更加勤奋刻苦。看来,勤奋不分国界。让我来揭示一个小“秘密”:在国外,所有和我聊天的中国孩子,都说过同一句话:“好想家呵!还是咱们的学校好!”我认为,只要家长不随波逐流,不追慕虚荣,不回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引领孩子在国内勤奋学习,成材的几率更高。
因此我希望大家在“低龄留学”的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你心理素质比较成熟,能够刻苦求学,家中经济条件又宽裕,到国外学习是一种选择。坦白地说,这种孩子毕竟不多。对于那些自律能力较弱的孩子,盲目地送他们到国外去上学,则肯定不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