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垃圾”的由来(27日)

发布时间:2007-5-23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近日媒体纷纷报道,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张先生,省吃俭用,花了70余万元人民币送子留学德国。没想到自制能力差的儿子,不但与他所要求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相隔十万八千里,而且在德国生活了两年,连德语也没学好,整天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就是和一帮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吃喝玩乐,简直就是培养出了一个“留学垃圾”。

  对此,张先生认为儿子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儿子自制能力太差;专家们分析是因为难过“语言关”,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自暴自弃,而且年龄太小,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在异国他乡求助无望,易忧郁和失落,行为上就容易出轨。笔者认为张先生和专家分析的都对,但是却都不够全面,家长的“国外崇拜”思维定势才是“留学垃圾”产生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许多家长不惜重金送子女出国留学,一时间成为潮流。其目的不外乎拿一张“洋文凭”,为将来谋一个好前程,因为他们认为“洋文凭”比“土文凭”值钱。张先生在送儿子出国“镀金”之前,心里就是这么盘算的:正读高二的儿子学习成绩并不好,一年后与其只念个国内三流大学,还不如到国外拿张“洋文凭”。虽然费用颇高,张先生还是咬紧牙关东借西凑,把儿子送上飞往德国的飞机。如此看来,张先生送儿子出国主要是为了一张“洋文凭”。可是谁说国外一张随随便便的“洋文凭”就一定比国内大学的“土文凭”强呢?在很多“海归”已成“海待”,用人单位逐步趋向理性,更多关注人才实际才能的今天,张先生的想法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在国内成绩不好,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异国环境更增加了读书的困难性,其结果非但没有让儿子成龙,反倒将其培养成了“留学垃圾”。我们承认,国外有些好的东西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好百好”,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去国外留学是件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少些“国外崇拜”,自然也会少些“留学垃圾”。
文章:““留学垃圾”的由来(27日)”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