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了家长的事业
陪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孩子享受到深厚的亲情,但却牺牲了至少一名家长的事业。为了孩子,有些父母不惜放弃国内很好的工作,去国外陪伴孩子。这时,如果一切顺利还好,但如果孩子不领情或者家庭出现问题,就得不偿失了。
我碰到过一位从新西兰陪读回来的妈妈。她在国内原本有很好的工作,是经理级职位,但为了陪伴上初中的女儿,辞职去了新西兰。因为她不懂英语,除了给孩子洗衣做饭、偶尔与当地华人聊聊天以外,根本没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孩子觉得妈妈不懂英语,帮不了自己,于是,学习上的事,也不向她汇报;生活上的事,也不跟她商量,母女关系弄得特别紧张。虽然这位陪读妈妈多少次想出去打工,但因为不会说英语,可供选择的工作少而又少;而英语要求不高的工作,又全是一些繁重的体力活儿。在异国他乡倍感孤单的她,联想到国内曾经令人羡慕的工作、曾经风风光光的生活,再想想尴尬的现实,她感到异常失落。与此同时,国内的丈夫也因为她离开时间过长,听她抱怨,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出现了隔阂。
在陪读期间,她一直被家庭琐事所困扰,而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脱,以至于最后心理压力相当沉重。
现在回到国内后,看到原来的同事升职的升职,发财的发财,可她出国好几年,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起点,觉得特别后悔。她说,两年的陪读生活,她彻底地牺牲了自己,根本不值得。
容易影响孩子的世界观
在陪读群体中,也有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他们坚持把孩子送到外国,然后家长就以陪读的名义过来,但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孩子挣学费来打工的。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这样的“打工家长”有很多。
在新加坡,有的陪读家长因为家境不好,不得不在餐馆或者超市一天打几份工,就像赶场一样,一天跑几个地方。而在加拿大,有些拿“探亲签证”、但行“陪读之实”的家长,每天的打工时间甚至超过了十二个小时。虽然这能够缓解留学费用的压力,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很难起到照顾孩子和帮助孩子的作用。一天打工下来,父母往往很累,和孩子并没有很多的沟通,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也形同虚设。而这类靠打工挣学费的、陪读父母的工作的场所,往往是嘈杂的流通类场所,接触的社会阴暗面多一些,所以,他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带出一些非常现实的想法,这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世界观。有些上进的孩子看到父母很辛苦,会奋发努力,搞好学习;而不少孩子看到父母天天打工挣钱,每天谈论钱多如何如何好,说自己的学费多么多么贵,反而会产生厌学的念头。而父母工作压力很大,当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不好,就大发雷霆,久而久之,孩子就造成了逆反心理,反而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大,缺乏上进心,达不到出国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