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恢复高考入学30周年和邓小平关于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讲话发表30周年。对于30年来迈出国门前来法国留学的众多中国学人来说,回顾这30年来所走过的不寻常的路,常常会使他们心潮激荡,感慨万千。3月15日,“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留法学人纪念高考入学3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举行,两百多名留法学人参加了座谈会,其中很多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留法的77、78和79级学生。该报记者采访了座谈会,与这些留法学人一起分享了追忆峥嵘岁月与锦绣年华的幸福和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期盼。
感慨万千忆当年
座谈会上,最令这些留法学子们感慨和激动的,是回忆起当初的高考经历和留学生涯。30年前在邓小平直接推动下的恢复高考和选派出国留学生,让这些胸怀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田头、车间,从深山、海岛、草原先后考入了大学,考上了出国留学生,来到法国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旅程。如今,他们大都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77、78和79级留学生代表们在会上踊跃发言,畅谈个人经历和感想。大家一方面感叹30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深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如今倍感责任重大,报效祖国心切。几位当年留学生代表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曲星(78级大学生、现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
我清楚地记得,3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在紧张地准备高考。当时我是个汽车司机,天天跑运输,运输间隙,复习功课,结果考上了大学,后来又考上了留法博士生,先后两次在巴黎政治学院作访问学者。我对大使馆教育处的大厅非常熟悉,那时候,一到周六,就盼着能到这儿来聚一聚,看看电影,交谈交谈,了解祖国的情况。
张志勤(77级大学生、现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科技处公参):
当时我是个下乡知青、农民,在一个生产大队担任副大队长。下乡时表决心要当一辈子农民,听到要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心根本就没动过。结果快到高考时,因为我算工分和亩产量算得好,大家就觉得我是上大学的料子。直到9、10月份,队里罢了我的官,让我回城里复习。一个半月的时间,拿出课本,实际上就是数学课本拿出来看看,结果数学考得最好。因为是副大队长,所以政治考得也不错。
陈勇(77级大学生、现任全法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和全法中国留学人员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
我们这些人很幸运,可以说是时代的宠儿。我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进入武汉大学,学习物理专业。1982年1月毕业。毕业前我已经参加了公派出国留学生统考。1982年,我们120名留学生同坐一架飞机来到法国。在法国,我在蒙彼里埃大学继续学物理,后来到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工作,主攻纳米技术及生物医学方面的问题。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这代人太幸运了。想当年,我下过乡,当过农民,做过工人,但做梦也没想到还能上大学。刚来法国时,我连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门都不敢进。
我们这些人,有着双重的机遇和双重的困惑,在这儿做出的成就,又具有双重的意义。大学里,我们同学间常说振兴中华,法国在物理研究方面很先进,我就想着将来学好了一定要回国服务。前些年,中国教育部长周济来法时曾对我说,希望你两边都跑跑,对两边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觉得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去年科学界有个非常轰动的消息,就是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干细胞,我也正在参与这个项目的研究,并在日本京都大学建实验室,与生物学界最领先的人在一起做。他们之所以选择我,是因为他们希望这个人能够与欧洲和中国都有广泛的联系。做科研,交流十分重要。我希望能够为中法交流起到桥梁作用。我所在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就与中国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建立了联合科研中心和实验室。我的学生中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法国人。对于现在出来的留学生,我希望他们把眼光放得更宽更远一些。不管身在哪里,都要想到为人类做贡献。年轻人应该意识到这个责任,拥有这种情感。
王肇中(78级研究生、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我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毕业生,1963年参加高考,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我原先想着一毕业就搞科研的,但文革开始,我就一直在包头钢铁公司当工人,整整十年,做梦也没想到还能回到科研单位来。时间久了,我也逐渐丧失信心了,准备就在内蒙古呆一辈子了。1978年参加研究生考试和出国研究生考试,让我进入了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1985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后又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后,兼任物理学讲师,后任休斯顿大学副教授。1990年至今,应法国科学院邀请担任纳米物理中心主任研究员。
我今天参加这个活动,在留言簿里就写下了“感慨万千”四个字。我想说说我们的幸运、我们的遗憾和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幸运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挽救了我们的科学生命。我们的遗憾是,在我个人以及我们这些人的人生中,有很多第一的经历。但30年过去了,我们这些人当中,包括后来去美国和其它国家的留学生中,还没有出现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个中原因也是我们今天聚会时应该思考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年杨振宁、李政道取得那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可以站在老一辈科学家如严济慈这样的巨人肩上。因此,我就想到我们的责任,是承上启下,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所以就要把我们自己学到的东西,带给以后的年轻人,让他们走得更好。因为我们有这样的遗憾,所以就要总结经验,打好基础,让下一代人不再有遗憾。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科学发展进入新的时代,年轻人能够站在时代领军人的肩上,继续发展。
范剑(78级大学生、现任法国电信集团技术规划总监):
我1978年7月参加高考,考入清华建筑系。读了三个月,78年底被挑选为出国留学生。1979年1月集训,2月到法。学习两年语言后,进入巴黎六大读工程力学。两年后,进入法国先进技术学院学核物理。先后进入法国法马通公司和电力公司工作,现为法国电信集团技术规划总监,负责电信业务发展。
回首30年,我想说说当初几件难忘的“傻事”。1979年2月,我们这100个学生分两批到达巴黎。我们这拨人里,最小的15岁,最大的19、20岁。当时,使馆把我们集中到一个度假村,请我们吃西餐。我们都还是第一次吃西餐。第一道是冷盘:法国沙拉。吃完后,不少同学等了一会儿,以为就一道菜,就回去睡觉了,第二天还抱怨。后来才知道后面还有几道菜。另外一个傻事,就是当时在国内睡惯了被子,到法国宿舍一看,床单铺得整整齐齐,找了满屋子也没找到被子。结果很多同学只得和衣而睡,或者睡在床罩与毯子之间。
今天来到使馆教育处,感到特别亲切。教育处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确实就是我们留学生的家。我想起当年我们这拨人中第一个结婚的就是在教育处举行的婚礼,很难忘。
张勇民(77级大学生、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我高中毕业后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能上大学。当时国家政策是多子女家庭可以选择一个留在北京,我哥哥已经上山下乡了,我就留在市里。1975年7月高中毕业后,我一直都没有找到工作,后来去中学当临时代课老师,两年内什么都教过。1977年底,我参加高考,1978年3月进入北京医学院学习药物化学。幸运之神不止一次地降临在我的头上,1981年底,我快要毕业的时候,国家又出台新的政策,77级的同学在大学毕业后可以参加出国考试。1982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这一天,我们120个同学乘坐同一架飞机来到法国,8、9月分散到法国各地学法语。我后来在巴黎十一大继续攻读药物化学,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9月,我回到祖国,为北京母校药物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了两年。1988年底应巴黎母校11大邀请再次赴法,先后担任药物化学客座副教授和教授,后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主任研究员,从事药物化学研究。
我在中学时就对中医中药感兴趣,业余时间自己学习中医药。恢复高考,对我来说,是圆了我的梦想和心愿。后来到了法国,我不仅可以学习中医中药,还可以研究西药,有了这么好的条件。我想说的是,感谢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感谢邓小平给我这样好的一个机会。
我们这批早期来法留学的人后来回国的不多,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和水平达不到。现在中国的科研条件和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我建议现在的留学生可以更多地考虑回国发展。
林平(79级大学生、旅法工程师协会会长):
我1979年14岁时参加高考,考上浙江大学,4年毕业后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1984年又来法国留学,同一架飞机来了140多人。当时发现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因为出国前大家都到一家店里买衣服。来到法国后在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读研究生,后来做博士论文,专业是计算机和自动化应用。这个题目与拉法基公司有关系,所以毕业后公司就希望我再继续工作下去。2001年被公司派驻中国任副总裁,2005年回来任公司高层负责人,主要负责工业优化与投资。
当年我们到法国后,大多数人读书成绩非常好,法国人很尊重我们。我们一起来的那批人当中现在差不多有三分之一还在巴黎,今天很高兴又见到那么多老朋友,看到大家都成才了,都在为中法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很高兴。希望后来的留学生都把自己的本专业读好,这样才能得到法国人的尊重,我觉得这点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还有能量,就能够做更多的事情。现在中法交流这么密切,天地是很广阔的,只要你有能力,就一定能发挥出来。
石德利(78级大学生、现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课题组负责人):
我78年参加高考属于应届毕业生,比较幸运,没有经过漫长的等待,就考入了山东大学。虽然我是应届毕业生,但恢复高考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我家就在山东的一个海岛上,我记得当年自己常在海岛上张望,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和很多人一样,不会想到会有今天。1982年大学毕业,参加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生考试,被选中。1982年培训了一年法语,1983年7月8日,我们120人同乘一架飞机来到巴黎。我当时到巴黎第六大学学生物,现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工作,在生物学实验室负责一个课题组。我也希望现在来留学的年轻人应该扎扎实实地学习,以学业为重。此外,还希望他们与我们这些早来的留学生多交流联系。
罗灵爱(77级大学生、现任法国萨瓦大学可持续能源和建筑实验室主任):
我77年参加高考,1978年2月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毕业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在航天部工作了三年半,被派到法国留学,在洛林理工大学读博士,学热能工程,现在法国萨瓦大学的可持续能源和建筑实验室工作。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全靠祖国的培养。我生在农村,10岁就在地里干活,祖辈都是农民。高考前两个月,晚上点着一盏煤油灯复习。我家在山西农村,考上大学后,连哈尔滨在哪里都不知道,只听说很远,我母亲就哭了,说那么远,别去了。我上这么多年的学,只花了家里两块五毛钱。从村里到太原,从太原到北京,从北京签票到哈尔滨,全是这两块五毛钱。所以对于我来说,能有今天,全靠祖国的培养。
来法后,只要是涉及中法合作的事,我都非常积极,希望能为祖国做些事。国内现在有的是人才,也不一定非要我们回去,而我们在这里做的事有些也是在国内做不了的。我现在还担任中法联合能源研究所的法方所长,利用这个机会为中法合作服务。我也希望后来的留学生要用功。因为从我的体会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有什么侥幸心理,不要指望天上掉馅饼,只有踏踏实实干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孔泉大使祝福留法学人
一周前刚刚履新的中国驻法大使孔泉出席了座谈会,向留法学人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他说,30年前,大家在法国白手起家,现在都已成家立业,相当不易。回首30年,风风雨雨,大家的学业、生活和家庭也曾经历风雨,但走到今天,在座的各位风采依然。而尽管大家在法国生活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祖国,为促进中法、中欧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今天中法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凝聚着大家的心血。
孔泉大使说,大家在法国生活,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曲折,但既然已经走遍风雨,就一定会以一个更好的心态迎接新的辉煌。中国的迅速发展、良好的中法和中欧关系,为留法学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他祝愿大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期待大家利用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为中法、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30年相聚情切切
30年前,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留学生到达法国后,即分赴各校和各地学习与工作,此后彼此之间虽也有一些联系,但像这次这样聚集在一起共同回首当年,共话友谊,还是头一次。尤其是选择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再聚首,就如同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回到了自己温馨的家,因此,大家的情绪都格外的激动,座谈会气氛十分热烈。
此次座谈会的主持人,全法中国留学生团体联合会秘书长李皓也是77级大学生, 197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 1987年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至今,2004年起还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图论、组合和网络实验室海外主任。与大家不同的是,他没有在法国留过学。他说,作为没有法国教育背景和人际关系的中国博士,在法国的成功主要依靠重要而有特色科研成果以及综合科研实力。谈到教育处他自然有更多的感受, 因为来到法国不会法语,中国留学生告诉他教育处周六有很多朋友到那里聊天打球,还告诉他是属于“白区”(指白章德老师负责的区),此后他就经常来这里会朋友打乒乓球,他戏称当年的“白区”现在已经覆盖了全法国(指白老师升任教育公参),教育处也在经历了“王宫”,“李府”,“赵家寨”和两次 “曹营”之后变成了“白公馆”(指几任教育参赞),留法学人来到这里一直就像回到了家一样。李皓表示,留法学人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为国服务的传统,这些老留法人员现在正是能力和经验最好的时期,正应当多为中法合作交流和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的负责人,白章德公参是这些年来与中国留学生交道打得最多的人。多年来,他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为留学生们排忧解难,给留学生们带去祖国的呵护与温暖,赢得了留学生们的尊敬。对于这一批批来自祖国的学子,他爱之既深,也期之甚切。他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恢复高考入学30周年和邓小平关于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讲话发表30周年,留法学人此时举办这样一个聚会,具有特别的意义,看到这些老留学生,感觉很亲切。
白公参说,30年前入学的这些留学生,如今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已经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学术地位也建立了,可以抽出身来做更多的事。这些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说是栋梁之才。他们的特点是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受到的是双重熏陶。他们胸怀宽广,怀有两种情怀,为中国和法国都要做贡献。我觉得,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工作,关键是要寻求发展。在法国发展,你仍然是一个中国人面孔,代表了中国人,只要能为人类发展作贡献,在哪儿努力都是好的。希望大家通过这个聚会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交流,也希望留法学人发挥更大作用,为中法交流和友谊多作贡献。
3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参加座谈会的人员都沉浸在回忆、感慨与思索之中。座谈会结束时,大家还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曲子,唱了新词“七七七八的来相会”:“中年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白发有一把,皱纹有一堆,脖子粗,肚皮肥,也没当海龟,30年相聚难得有几回……”
(来源: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