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英国留学生要警惕的几种诈骗手段!

发布时间:2023-06-15

最近接到消息,好多在英国留学的同学说自己收到了诈骗电话,有些时候编得还像模像样的,很难分辨真假。今天就帮大家总结了一下常见的几种诈骗手法和借口,帮助同学们防患于未然。

1.诈骗手段

1)奖学金诈骗

对于留学生,特别是新生来说,很容易被假冒的学校工作人员所忽悠。这些人谎称是校办人员,告知你有一笔奖学金待领取,后续会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的方式通知你。事实上,奖学金的通知都是由学校官方邮件发出的,并且不会打电话发短信。如果诈骗者告诉你要用钱激活、发送信息或者登录一些网站,那一定就是假的。

所以当收到奖学金或者工作offer的邮件时,不要光顾着开心了,先想想你有没有申请过(学校的奖学金一般需要自己申请)。

这些诈骗分子,用的邮箱后缀名会跟真的机构、学校后缀名很像,不认真看会很容易信以为真。

2)电信诈骗

早在2018年,中国外交部12308热线,以及中国驻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使领馆,就曾就冒充大使馆,领事馆名义电信诈骗发布提醒华人华侨以及中国留学生的防骗公文。2021年,英国大使馆再次发布了一则防骗公文。

然而即使到今日,骗子通常用大使馆和警方的身份去伪造事实,骗你进圈套。

在南安普顿大学就读经济学硕士课程的CHEN同学就是此类电信诈骗的受害人之一。她损失了3万英镑(合人民币约26万),被骗光了学费和住宿费。

BBC对其进行了采访,还原了骗子实施犯罪的大致过程。

据CHEN同学描述,她先是接到了一名伦敦快递员的电话,说她寄往上海的一个包裹已经被拦截,警方怀疑有人盗用了她的个人信息,所以正在介入调查。随后,CHEN同学又接到了自称是“上海警方”的人打来的电话,指控她参与了一项洗钱活动。

就在CHEN同学还有所怀疑的时候,对方竟然直接报出了她的中国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年龄、在中国的住址。这位“上海警员”还告诉她,根据国内法律,证明她清白的唯一办法就是给政府汇款,并且金额要求至少3万英镑,否则可能会受到法律诉讼。

诈骗分子利用留学生远在异国、可能无法及时求助的漏洞,加上“涉嫌犯罪”的说辞,对其进行施压。遭遇这次诈骗后,CHEN需要完成学业的同时兼职两份工作才能负担起在英国的日常开销。这笔被诈骗的钱,几乎是她所有的学费和住宿费。

南安普敦华人协会表示,除了CHEN同学,还有另外两名学生各被骗走5万英镑(合人民币约43万),当地警方已经联系了他们。三名学生累计被骗走13万英镑(合人民币约112万)。

简单来说,文件被扣,每直接查物流和咨询官方物流方就知道了。而要是真的犯罪了,公安机关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公民开具安全账户,也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公民进行转账,所有要求汇款的均为诈骗。如果要告知你涉嫌违法犯罪,公安机关会第一时间上门见面,绝对不会仅凭一个电话

3)换汇诈骗

最近,留学圈发生了一起大事件:来自北京的一名在英留学生因为帮助犯罪组织头目洗钱被起诉,涉案金额高达£85,000!

据英国媒体报道指出,被告为一名28岁的女子,名叫黄晓彤,来自北京,就读于斯特林大学的出版传媒专业。据悉她在读研期间,长期帮助一名格拉斯哥的中国犯罪组织头目“大先生”进行非法现金交易,“大先生”通过她的账户和帮助进行现金藏匿、兑换以及转移等活动。

黄女士还用这笔钱购买了包括名牌在内的“高价值奢侈品”,并支付了学费和住宿费。以及价值数千英镑的昂贵葡萄酒被运回中国。

海外留学,大家或多或少都见过或经历过私自换汇。这种看似便捷的行为,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一不小心就会被诈骗团伙盯上。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联系私下换汇,存在极高资金被骗风险。即使以“优惠汇率”换汇成功,实际也存在被犯罪集团利用,在不知情情况下从事洗钱犯罪行为的风险,可能面临执法部门处罚,影响求学、就业和合法居留。

4)退税诈骗

与国内不同,在国外生活学习也需要缴税。如果对退税手续不太了解,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退税时,骗子会自称税局(CRA)给新移民发短信和邮件,表示有机会可以得到高额退税,只要在网上填写一些个人信息,进而得到重要的个人信息如社会保险号、信用卡号等等。

有同学来稿说,自己曾收到一封来自于英国“税务机构”的邮件,说她的购物金额达到了一定额度,可以获得高额退税。但因为她不熟悉退税流程,就根据邮件里提供的网址,填写了自己的信息,由于跟退税相关,她也提供了信用卡号等等。后来有一天发现自己账户里的钱不翼而飞,才知道自己受骗。她也联系了警方以及银行,但被告知“不可能”把钱追回来。

注意,无论是欠税还是退税,税局都只会通过信件而不是电子邮件来告知。

5)代写诈骗

因为代写,曾出现“中国留学生去世一个月,却仍旧按时交paper……”的新闻。学生在11月中旬就车祸去世了,却还在不断地交作业,做小测验,甚至跟老师们保持邮件往来,上网课的时候在线却不开摄像头。

通过学生任课教师发文才知道,该学生把学业全权托付给了某代管组织。这类代管组织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并打着论文包高分、考试包过的噱头骗同学缴费,实际上对成绩并无任何保障。

因为纠纷,被代写威胁,或者被代写举报等等恐怖的事件屡见不鲜。而这种case已经不是个例了。甚至出现过从来没有过纠纷的同学突然收到学校的邮件说有人举报其代写,经过详细了解后才发现写手与中介方出现了纠纷,然后写手把其手上的同学全部举报!

出现这种事情除了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姓名信息外,最好的规避方式就是不要找代,不要找代!从根本上杜绝后患!

2.如何预防诈骗?

无法辨别是否为诈骗信息时,第一时间联系中国驻外大使馆或者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中心12308进行询问核实以及寻求帮助。

骗子的手法千万种,最后无外乎就是要骗你钱财,因此我们要注意:

1)不要“贪”,不要“怕”。不要贪便宜、不要贪便利、不要贪色,不要怕恐吓、不要怕未经确认的事。

2)中国驻外使领馆不会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事人有涉及国内的案件需要处理,也不会直接参与处理公民财物,包括处理资金账户、信用卡、邮件包裹等事宜。在任何情况下,不会以电话方式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

3)国内公检法等机关按程序办案,不会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事人涉案。在任何情况下,不会以电话方式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

4)如有任何电话要求当事人切断与亲友的联系,或通知“交通事故”、“孩子被绑架”、“亲人意外身亡”等信息时务必冷静,待通过其他渠道核实情况后再做处理。即便紧急情况下驻外使领馆电话通知当事人上述突发事件,也不会要求提供个人银行卡或账户信息,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

5)在任何情况下,做出转账汇款决定前,要与朋友核实。

6)保护好个人信息和信用卡信息。在LinkedIn和Facebook上不要留自己的电话和住址;在不了解的网站不要轻易输入个人信息;如果来电人向你索要钱或询问个人信息,要先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外出消费,刷卡时,不要让银行卡离开你的视线。

7)利用网络做调查。通过互联网使用关键词“evaluate”、“complaint”、或“fraud”搜索该公司或产品的名字,也可以直接搜索该电话号码或者邮箱,看看是否有人举报其为诈骗电话。

8)跟父母也沟通下国外的诈骗信息,把自己在国外的1-2个好友的联系方式给到父母,如果联系不到自己,让父母也可以联系自己好友确认。

9)如果信用卡发现被盗刷,要马上联系银行,要求冻结,并告知被盗刷了。

10)如果发现受骗或听到家人被骗,要立即向警方报案,联系报告本人账户开户行,要求采取止付、冻结等相应措施。

3.寻求帮助的途径

在遇见紧急情况时,留学生可拨打12308热线。该热线由中国外交部为身处海外的中国公民和中国企业提供援助而创立,提供24小时领事保护与服务。

拨打12308热线方法与拨打北京市普通电话号码相同,即在国外拨打:+86-10-12308;在国内北京之外的其他省、市拨打:010-12308。

英国报警、急救电话:999

(非紧急情况报警拨打101)

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保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86-10-12308或+86-10-59913991

中国驻英国使馆:+44-20-74368294

(24小时领事保护与协助)

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44-161-2248986(24小时领事保护与协助)

中国驻爱丁堡总领馆:+44-131-3374449(24小时领事保护与协助)

中国驻贝尔法斯特总领馆:+44-7895306461(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