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孩子该具备哪些素质
出国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除了学习,还得生活。要生活,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怎样才能租到合适的房子或公寓,和房东如何相处,怎样才能找一份工作资助学习和生活,周末怎么过,诸如此类的事情会使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应接不暇。
当一个未成年的少年,突然被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他身上某些平时被忽视的、并不明显的素质就会凸现出来,比如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心理因素等等。相比之下,智力的高低倒是次要的了。国内的父母常常专注于对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pass过去。正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偏颇、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与放纵,使得孩子在走出国门后顿感举步维艰。这与其说是孩子的问题,不如说是家长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把“非智力因素”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殊不知,有时它比智力因素重要得多,它在许多方面影响、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挥。良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合群而乐于助人的性格,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合乎逻辑、理性而冷静的思维方式,坚持不懈地做好日常小事及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等等。这些品质的养成,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不能等到了国外像外语一样“速成”。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出国,身心健康远比学业重要,送子出国之前,家长不妨理智地想一想:“我的孩子能行吗?”
自理是第一位的
自理是第一位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从幼年起就该养成的习惯。然而有些孩子在这方面直到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还不能“达标”。有些留学生不会蒸米饭、不会缝扣子,与房东生活在一起从不主动洗碗、换洗的衣服扔得房间里到处都是、洗过澡后不收拾浴室、总是等着别人为他端茶递水,没有想过为别人服务一次——他们在国外依然当着“小皇帝”,因此很难与人相处,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这是因为很多家长从小就没有教给孩子如何“独立”,剥夺了孩子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包办、保护、抱着中长大,离开了拐棍走不了路。所以,有意让孩子出去读书的家长,一定要扪心自问:“我的孩子一个人生活有问题吗?”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管好自己,培养较高的个人素养,这样的人才培养才有实际的意义。
自律是可贵的品质
自律是可贵的品质。1998年底,16岁的吴纯只身赴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留学,三年多共获得9项国际钢琴比赛大奖,应邀到俄罗斯、德国、匈牙利、土耳其等国举办了个人钢琴演奏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吴纯,经济上一直很拮据,他理解妈妈的辛苦,从不乱花钱,即使在被抢劫了400美元之后,也没向妈妈多要一分钱,而是把妈妈规定的每个月50美元的生活费自觉地压缩到25至30美元,不仅如此,他还买了学习用的乐谱,听了音乐会……
离开父母后能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孩子,更多得益于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一点在孩子的留学生涯中非常重要。在国外和在国内一个很大的区别是监护人不同于父母,他们不会无微不至地关照你、提醒你,所有的事情要靠你的自觉和自律,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责任。监护人一般只对你的生活困难给予帮助,换句话说,很多情况下,只有出了事他们才会出现,来帮你进行交涉,但如果你过于放任自己,即便他们再努力,一切都无可挽回。而那些自控能力强、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心智成熟、没有人格缺陷的孩子,往往能成为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沟通的能力不可少
沟通的能力不可少。一个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孩子,在进入陌生的环境时,内心产生孤独与压抑是不言而喻的。要掌握交往的技巧,孩子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真诚、友爱、相互帮助、善解人意、尊重他人、爱心同情心等等,这是群体相处中必备的“通行证”。而这些最基本的做人的素质,有些孩子却做不到,如此弱点必定给远走异国他乡的孩子带来不少麻烦。
学会适应也是与人沟通的一个方面。很多留学生都不回避和房东的关系紧张,有的还经常打越洋电话向父母诉苦、取经。究其原因,不能否认某些房东不尽如人意,但留学生的以我为中心也是显而易见的;更有甚者认为,我交了房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房东就该为我服务,以致双方矛盾越来越深,随后是频繁的搬家。其实,面对这种状况,逃避不如适应,就像留学澳洲的湖南女孩王典。当她与第二个房东产生矛盾时,她开始反思:人家已经在这生活了一辈子,当然不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只能我来适应他们。于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缩短洗澡时间、自己装电话、随手关灯、自己做中饭,有时间为房东冲杯咖啡、做家务……顺应现实还让她有了新的感受。她说,我第一次为大家冲咖啡时心里在想,爸妈为我做了那么多,我在国内却从来没有给他们泡过一次茶,真是很后悔,等他们来澳洲时我一定要为他们泡一次茶。如今,王典已从一个陌生人成为房东家的一员了。由此可见,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会使自己的心情重新沐浴阳光,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学会设计自己的未来
学会设计自己的未来。一般来说,在对留学国家的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以后,能规划出自己出国以后学什么、怎么学的学生,在留学路上遇到的挫折会少得多。因此在出国之前,家长和孩子最好能一起制定一个切合自身实际的留学目标,当然不仅仅是“学会一门外语,拿到一个外国学位,最好能在国外找到工作”这样笼统的计划。如此“中国特色”的留学计划,极不符合外国教育的现状,不利于孩子找到合适的学校。同时,这种想法也导致很多申请者概念模糊,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
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出路有两条:一个是学术上的出路——读硕士、博士,最后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一个是就业的出路,比如读计算机和商科专业,毕业后马上找工作。国外高等教育也有两种体系与之相对应,即职业培训系统、学历教育系统。所以在出国之前一定要确定自己的留学方向,认真“评估”一下自己需要接受哪方面的教育,然后再来选择合适的国家、学校和专业。
父母希望孩子出国,无非是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才的条件,使之成为出色的人。然而,一个人的优秀与否,并不是学习成绩单方面决定的,对于异国求学的孩子,这点尤为突出。所以,在孩子出国前,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练就他们过硬的个人素质,比如有责任心、有自我约束力、开朗乐观、善于和他人相处沟通、有独立精神又能顾及群体利益、乐于助人,等等。有了这些“基本功”垫底,孩子才能自如地应付国外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