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日本

发布时间:2010-5-14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1月中旬,应日本关西广域机构邀请,记者随全国友协教育交流考察团赴日访问,近距离观察了邻邦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日本素质教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课堂教学生动直观

九月我们去英国留学,要对他们介绍日本的文化。怎么介绍好呢?我们选择关西地区三大城市——京都、大阪、神户,一边回顾自己国家的文化特点,一边学习HTML语言,制作我们住在地方的Homepage……”

这是京都学园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堂计算机课。 
 
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空洞的说教,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个个兴致勃勃。

另一堂初一地理课上,老师讲授各国文化,投影仪上播出的是自己在当地拍摄的相关照片。学生们的教科书,一半以上的篇幅也被各类图表占据。还有古诗课,老师把诗句制成扑克牌大小的卡片,孩子们分组练习。

陪同我们参观的沼田千佳老师介绍,日本学校非常重视教学方式的生动直观性,反对死记硬背和生硬灌输,倡导学生直接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激发起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与国内重视考试成绩不同,日本中学特别强调过程教学,都是小班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师生关系比较民主,课堂气氛活跃。校长佐佐井宏平对记者说,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成长。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日本的中学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教学设施功能齐全且讲究实用。

记者在奈良县立登美丘高中看到,普通教室没有投影、空调、电视等设备,校园内也没有塑胶跑道、游泳馆、电教馆之类的豪华设施,甚至没有食堂和微波炉,学生中午吃家里带来的凉饭菜。

尽管条件简陋,但丝毫不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校长赤松敬安告诉记者,学校的校训是V.I.P(Vivid、inteligent、progressive),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生动活泼。从高一到高三,学生每周只上30节课。除了语、数、外等必修课程外,学校还安排了剑道、柔道、茶道、绘画、音乐等许多特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另外还有综合性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活动)。

我们在参观中看到,日本学生的精神面貌都比较好。下午3点40分放学后,运动场上到处都是生龙活虎的身影,很少有人戴眼镜。三五成群的学生不时从我们身旁走过,都会主动停下来鞠躬问好。虽然时值寒冬,女孩子们一律身着短裙、短袜,膝盖裸露在寒风中仍谈笑风生,令访问团的老师们嗟叹不已。

“游山玩水”也是学习

访日期间,主办方安排我们参观一些景点,一路上接二连三遇见集体出游的学生:奈良东大寺、京都西阵织会馆、大阪公园……几乎每个地方都充满了一群群穿着校服的中小学生的欢声笑语。这让中国老师倍感诧异:日本学生怎么有这么多时间到处游玩?

导游垣谷好子小姐解释说,“修学旅行”恰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近年来,日本一些教育家非常倡导本土文化教育,并且强调这种教育应当以具体可触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名胜古迹成了大多数学校“修学旅行”的首选地,也有学校将课内教学与环境教育、和平教育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去富士山看火山地貌、捡垃圾,去广岛原子弹轰炸遗址重温历史。此外,让学生亲手体验学习制作陶艺、食品等活动也颇受欢迎。

大阪教育委员会官员桥本光能认为,“修学旅行”不仅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接近自然和社会、探索和发现的机会。这种课程的初衷与中国古代“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思想有一脉相承之处。

科普教育彰显责任

日本有众多博物馆和科技馆,陈列内容突出时代和本地特点,体现方式强调与观众互动,是理想的科普场所和第二课堂。例如在奈良大和房屋研究所,你能通过模拟演示体验免震住宅的工作状态;在神户人与防灾未来中心,你能通过简单实验了解地震原理;在松下中心,你能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最新节能技术;在大阪舞洲工厂,你能亲眼目睹垃圾处理全过程……

访日期间,我们参观了4个科技场馆。几乎在每个场馆内都能看见大批的参观学生。他们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而是带着教学任务,很多学生手拿记录表对比展品进行学习。展区中间也有专设的书写、讨论区域。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科普场所还注重弘扬友爱精神和责任意识。神户防灾中心有段介绍阪神大地震的影片,通过一位15岁幸存小姑娘的目击口述地震发生、救援、重建全过程,处处突出日本人民的不屈和互助精神,令人印象深刻。讲解员藤原千秋告诉记者,每年有世界各地20多万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许多孩子还把自己的感触画成图画贴在大厅,与他人交流分享。“现代日本教育中,好学生的标准并不取决于学业成绩,我们更看重身体健康、自主能力强、丰富的内心世界、国际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等。”藤原千秋说。也许,这就是日本素质教育的精髓吧!

文章:“素质教育在日本”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