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位于中关村的戴尔国际教育集团将迎来一位“海归”------微软研究总院自然语言学负责人彭铁城。他将就任戴尔国际教育集团CEO。年薪采取弹性制,底薪是10万美元,上限是50万美元。
在此之前,中关村刚刚传出月薪2500元就能聘用“海归”硕士的消息。事实上,本市一些用人单位中,每月拿一两千元工资的“海归”已经大有人在。
上周四,北京市主管科技教育的副市长范伯元参加“中关村企业家高峰论坛”。他当场纠正“‘海归派’越来越不吃香了”的说法。其中一个观点算是说到了点儿上------并不是所有从海外回来的人都能成为“海归派”。他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确实学有所成;二要确实心系国家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用人单位:“海归”价值几何?
案例一:北方工商管理研修学院面向社会招聘一名员工,月薪2000元。结果有7人前来应聘,其中4人具有留学背景。如果按照留学支出每年10万元计算的话,应聘这个工作的“海归”不吃不喝地工作4年才能收回留学一年的投入。
案例二:张先生是位于国贸附近的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员工。他留学一年,获得了国外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应聘这家企业时,对方提供的月薪为4000元。为此,张先生再度出国留学,获得了ACCA资格证书。但是,再次前往应聘时,对方提供的仍然是4000元的月薪。
案例三: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350多名员工中,“海归”不到10个人。而这些“海归”的年薪为6万元人民币至十几万美元不等。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武兴介绍说,研究院主要系统架构师基本上都有留学背景。但是,之所以“海归”的报酬各不相同,关键就在于工作经验。能够获得高薪的“海归”一般都曾在爱立信、朗讯、摩托罗拉担任过高级经理,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而刚刚走出校门的“海归”其实和国内毕业生并没有太大区别,因此这类“海归”和国内应届毕业生的收入也没有太大差别。
毛武兴副院长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看法。据统计,自1978年至2002年底,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人。到目前为止,15万人学成归国。去年,回国的“海归”将近1.8万人,比上年度增长47%。预计,今明两年“海归”回国的人数仍将保持递增的状况。因此,“海归”就业成为一个新的关注话题。
“海归”观点:留学毕业未必都是人才
从美国回来创业的炎黄新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毅女士认为,对于“海归”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就是留学回国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人才证明其素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人员不过说明曾有过留学经历。只有当高素质与留学经历合而为一时,也才算是留学回国人才。由于当前国内外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标准越来越高,但归根结底就是求职者的素质。如果是真正的人才,那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应该很出色,能够在国外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果在国外压根儿没找到工作,回国只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这种“海归”绝大多数还不具备留学回国人才的要求。真正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只有聘请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因此,对于出国留学的国内学生而言,必须记住一点,自己是为知识出国的,就业定位应该是白领以上的职位,而不是去靠刷盘子、干体力活儿谋生。因此,在专业选择上一定要突出一技之长,这些方面的特长,也就是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帮助留学生尽快成为人才。
同样有着
美国留学经历的北京戴尔国际教育集团总裁王中伟告诉记者,“海归”掉价是必然的。因为留学人口的素质出现了普遍下降。起初能够出国留学的都是国内学生中的佼佼者,可是现在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了,留学人员的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目前,许多中国留学生之所以能够出国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而学习成绩并不太高。这些留学生其实完全是他们的父母为他们塑造的这种生活,至于出国留学的目的并不很明确,因而缺乏一种学习的原动力。在国外大学应付完成学业以后,回国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掉价也就很自然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海归”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刚毕业的留学生,另一类是在国外确实事业有成的人士。如果说前者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的话,那么后者则完全是为了回国创一番事业。由于中国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差异迅速缩小,吸引了许多真正的人才回国发展。因为现在在美国想成为百万富翁太难了,而中国正是最富有活力的国家,许多在国外工作的人才希望能够回到国内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海归”应该细分为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
中介观点:留学的目标是事业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徐小平认为,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立足一个job,job是满足于谋生的,接下来通过教育重新确立目标,即有持续性、发展性、一生有安全感的职业,最后的目标是事业。留学的竞争将是毕业后就业方向和就业机会的竞争,如果把握不住,才是人生的大失败。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中国的学生基本缺失。留学的竞争将是毕业后就业方向和就业机会的竞争,如果把握不住,才是人生的大失败。
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中国的学生基本缺失。当你在投入青春、投入心血和很高的期望之前,一定要弄清楚留学目的以及随之而来的留学投入,这是一个生命性价比的问题。徐小平特别强调,留学要计成本,要考虑你的工作追求在哪里?有一个对自己人生前途地规划和设计。实际上,中国学生出国读研究生,往往就读的是职业学院而不是学术学院,这些职业学院培养的是律师、医生、工程师、新闻工作者等。因为目的很明确,就是可以找工作。对于这类以专业为目标的人群,90%的人应当先在国内有几年的实践,积累经验。如果工作三五年之后,能够像杨元庆一样卖电脑、像俞敏洪一样教书,也就根本不需要去留学了。
紫铭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侯世军告诉记者,国内一些世界500强跨国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原本年薪达到20万元至30万元。这些人员纷纷出国深造,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当他们回国以后,发现工作突然变得难找了。即便申请回到原单位,能够获得的报酬也不过是出国前的一半。这些员工本来就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留学后又具备很强的英语能力,但是留学的结果却与初衷恰恰相反。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受到整个行业大气候的影响。其实,从2000年以来,世界级的大公司普遍年薪不是提高而是大幅度下降。同时,就业市场完全是买方市场,整体薪资水平出现了下滑。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用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否为企业创造效益。至于是否具有留学背景,拿的是洋文凭还是土文凭,基本上并不看中。关键就是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过,“海归”掉价并不会影响整个留学市场。因为能否找到高薪并不完全反映留学的价值,毕竟国际化是中国发展的大势所趋,而留学是培养国际化思维、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肯定,出国留学为这种国际化奠定了一个基础,留学的价值需要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