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路上隐藏六大“陷阱”

发布时间:2007-8-23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人民网北京6月8日电 小娴与一家中介签订了赴德国留学的委托书,并按照约定先后向这家中介交纳培训、中介等费用7万元。2002年12月17日,小娴前往德国,结果发现那边的住宿和就读学校与中介宣传资料上介绍的情况相差甚远。更糟糕的是,由于有两份成绩单未通过有关认证,无法获得德国大学录取通知书。小娴在德国4年,前后花去37万元,虽经种种努力,仍然无法进入正规大学的门槛。学历得不到认证、虚假广告、“野鸡”大学……不良留学中介造就了一个个的留学陷阱。

  眼下正是准备出国的学子们报名的旺季,为了避免类似小娴的遭遇重演,6月5日上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宣布与国内著名网络留学媒体“太傻网”在北京市联手开展留学行业维权调查,并公布了自费留学行业中的6大“陷阱”。

  ■花言巧语偷换概念 少数不规范留学服务机构谎称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留学,只要在当地的一些培训机构学习满两年,取得证书后就“有机会”进入优秀高等学府,拿到国际承认的大学毕业证书,而不需“雅思”成绩。事实上正规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都需层层考核,并非读完语言学校就能直接升入高等学府。

  ■违规运营材料造假 少数具备资格的留学服务机构违规运营,弄虚作假,编造假材料,为出国留学人员办理旅游护照、探亲护照,甚至花钱雇人代考,把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办出国;还有的转借资质,将合法证明转让或发布虚假广告。一旦露馅,中介机构便把责任一推了之,费用却照收不误。留学生在国外仍将面对资金不足、学习能力低、被揭发等诸多问题,令留学之路“险象环生”。

  ■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 有些留学服务机构不如实介绍情况,把代理学校说得天花乱坠,而对教学质量、生活费用、生活保障、学历文凭认可程度等信息不全面告知。

  在中介机构的精心策划下,国外的二三流学校被“加官晋爵”,变成了“国际性大学”;位置偏远、人口稀少的小镇竟然能提供“丰富”的打工机会;一个有30名中国学生、2名泰国学生的班级也可称为“国际化学习氛围”等。

  ■服务收费不透明不公开 同一目的地、同一专业,各机构收费项目不统一、收费标准相差很大。一些非法中介机构办理出国手续通常“需要”一些费用:登记费、材料翻译费、学校申请费、邮寄费等,这些费用看上去名正言顺,而且数目也不大,但积少成多,中介机构可以狠狠地捞上一把。

  ■不使用规范合同范本,设置不公平格式合同条款 一些服务机构利用消费者对申请过程和相关法律不熟悉等弱点,不使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标准化格式合同范本,或在合同书上加入一些不平等条款。如少数中介方在合同中规定只负责申请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申请人如未获得签证,则概不退款,并以支付押金、提前交学费、预付生活费等种种借口收取费用。

  6月4日,北京市工商局发布提示:消费者首先要认真审验出国留学中介公司的资质,其除应具备工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外,还须具备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资格认定书》;其次,不要盲目听信中介公司的一面之词,以免被误导。

  ■非中介服务机构留学服务领域侵权 如在留学考试培训班、留学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故意隐瞒相关服务信息,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据《北京晚报》、《竞报》、《信息时报》)

文章:“留学路上隐藏六大“陷阱””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