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向记者诉说孤身在国外求学的不易,许多“留守家长”也道尽为子女付出的种种牺牲,“留学热”甚至引发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但事实上,“艰辛”并非这股“留学热”带给中国的全部,父母与子女远隔重洋的格局,客观上也适时弥补了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以孩子为唯一中心”的缺陷。
一条无形的国界线使得许多留学生与家长天各一方。在那头,孩子被“逼”着成熟;而在这头,父母说,他们也跟孩子一起“长大”了。
留学生调查——成长篇 女儿的“幡然醒悟”:出国方知父母用心良苦
18岁的江苏无锡女孩谈琳在完成高考后放弃了国内大学,性格有些“男孩子气”的她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在与父母商量后决定出国留学。
留学4年,改变的不仅是谈琳“男孩子气”的个性,也改变了她父母的人生观。
谈琳的父亲是无锡当地一家国企的工程师,母亲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家境算不上宽裕。为了女儿留学,两口子节衣缩食,谈琳的母亲薛阿姨每逢假期都外出做家教补贴家用。但经济的拮据并非谈琳这4年留学经历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最大改变。最让夫妻俩欣喜的是,女儿每次回国都显得“变懂事了”。这个以前在父母眼中“像男孩子一样叛逆”的小丫头逐渐成了家人啧啧称赞的乖巧懂事的“大家闺秀”。
谈琳的留学目的地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学习商科。她永远不会忘记,留学期间7次回国,每次临走前母亲都会送她一本书,她把这七本书的“出场顺序”记得一清二楚:“第一本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二本是《平凡的世界》,第三本是《傅雷家书》,第四本是《论语》,第五本是《菜根谭》,第六本是《红楼梦》,最后一本是《唐诗三百首》。每次临走前,妈妈都说,‘去了国外,就看看这本书吧,看了就不会太寂寞,就会懂事些。’”
在澳洲,中国留学生通常都会“抱团”,课余,一旦那几位“同胞死党”有事外出,谈琳就只能傻傻地呆在房间里,无所事事。这时,母亲送给她的书就成了“解乏良药”。
谈琳的读书收获出乎母亲的预料。“以前在国内,各种压力逼着你以各种目的去读书,最后除了让人厌恶书本,没有任何意义。”谈琳说,正是这种纯粹的阅读,让她长大了,“一个游子阅读这些中国传统经典,该多么感慨父母的良苦用心啊!”
如今,谈琳每周都会回一趟家。“我女儿每次回来都主动整理家务,还给我们下厨做饭。在国外四年,她的自理能力提高了不少,变得非常孝顺。”说起现在的女儿,夫妻俩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一夜间长大:作客他乡让孩子越发成熟
无独有偶,因为孩子出国,三年前网友“遥望”的家庭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她的女儿执意要放弃高考出国留学,“遥望”和丈夫坚决不同意。但最终,女儿“赢”了。
“女儿想放弃高考,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不支持。可万万没有想到,她顶住了压力,从留学申请做起,一个人独自操办一切,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她克服了种种客观困难和‘人为’的阻力,成功地跨出了国门。”从三年前的那个夏天开始,“遥望”对女儿另眼相看,对于女儿所做的一切,“遥望”自愧不如。
一个小女子只身一人在欧洲,不可能没有麻烦,但女儿从不抱怨。出国之初,女儿归属于数学系;但她为了圆自己的艺术梦,决定转学艺术设计专业,依旧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她申请转校。结果令人满意,有几所顶尖的艺术大学都愿意接收她,她还获得了一笔数目不菲的奖学金。
以往,一家人只把女儿当宝贝护着、疼着;不知不觉间,女儿却已经很会疼家人了。前段时间,外婆80岁大寿,为了给老人家拜寿,女儿熬夜到了当地时间凌晨两点,只为等外婆一起床就能接到她的越洋电话。
对比三年前极力反对女儿出国留学,现在的“遥望”态度早已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她骄傲地说:“我特别欣赏女儿对自我的认识和坚持,她为了自己的梦想,毫不在意周围人的干预和影响,大目标一直挺明确,在国内读书时的理想至今没变。”
留学有风险,家长须谨记的三大点
心理关:内向的孩子不宜出国
内向甚至自闭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孩子就不要送到国外读书,有的孩子甚至得了精神疾病只好回国。
经济关:家庭经济条件差慎出国
家境一般的留学生在半工半读上,“工”占用的时间会非常大,有的作息时间表是:每天放学后要先去中餐馆做服务生,之后去另一家餐馆洗碗,结束后回家睡不到三个小时,就得起床上学。拖垮了身体,还没学到东西。另一方面因为留学使家里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面子关:切忌逃避现状一送了之
现在有一批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国内考不上什么好大学,就动念头让孩子出去镀镀金,回来后找个好工作。但事实是,这种情况的孩子在国外往往结识一帮与自己情况相仿的留学生,一起混日子,“学不好”也让他们对学习更加厌烦,最后拿文凭都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