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海龟更愿意自开公司 期待更好得职业前景

发布时间:2007-5-19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过去30年,有100多万中国人到海外留学。如今,中国开始出台措施吸引这些留学人员回国,以向其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中注入人才。

  数以万计待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经理人受邀回国,以帮助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一个真正的经济超级大国。随着这一举措的落实,中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来自西方的影响。

  这一举措的出台是由国内技能的缺乏推动的。中国政府决定将向那些回国留学人员提供丰厚的待遇,比如高薪酬、减税以及其他形式的优惠条件。

  中国政府推出该项举措,正值曾经的留学生万钢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部部长之际。这是50年来(编者注:原文如此,实则35年)首次有党外人士获此重任。万钢在2004年回国,此前曾在德国留学,并在奥迪汽车公司工作10多年。

  自中国允许国民到海外大学学习以来,已经有107万中国人远赴海外,但只有1/4的人回国。

  那些归国留学人员希望,他们在国外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能使他们在中国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前景,但往往遭遇歧视。这种歧视源于中国人对离开祖国到西方念书的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曾在纽约生活并于上世纪80年代末回到北京的洪晃说:“你以为自己是在西方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但许多中国人会说,‘凭什么你在国外念过书就以为比别人好’?”

  根据中国新出台的政策,归国留学人员可以选择在任何地方工作,并能获得更高的工资,他们的家人也能享受到优惠待遇。

  不过,这样的激励举措只会凸显一般中国人对“海龟”的不满情绪。26岁的梅媛(音译)来自北京,曾在英国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发现自己在国外的经历,对她应聘一家中国公司的职位并无帮助。

  她说:“一位经理面试我,问我喜欢什么音乐,我说了几个西方乐队。看得出她不高兴。我后来才得知,我的回答似乎让她丢面子了,因为她觉得我在炫耀。他们要找一名有团队精神的雇员,显然觉得我不适合。”

  许多海归都选择自开公司而不是试图融入中国公司。曾在华尔街一家投资银行工作的迈克尔•李,2004年回到北京,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他说:“工作方式相差很大。我想许多回来的人都在努力适应,不得不熟悉中国本地的环境。”

  但对那些才20来岁的“海龟”来说,开办公司显然还不够条件。一些人长期待业在家,被戏称为“海带”。

文章:“为何海龟更愿意自开公司 期待更好得职业前景”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