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育:繁荣背后存在危机
本报综合报道 印度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令人瞩目。很多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繁荣帮了印度的大忙。从统计数字上看,确实如此——印度每年培养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高达50万。很多媒体和学者甚至认为,不出数年,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培养的数百万科技人才将动摇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霸权。
不过,印度高等教育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由于无节制的扩张,现在一些印度大学竟然出现了只有学生没有教师的局面。本学年,印度西孟加拉邦贾帕古里工学院的计算机系只有一名全职教师,而该系的教师编制本来是20人。面对学生的抗议,印度教育当局不得不向著名的孟加拉工程科技大学“借人”。但让印度政府尴尬的是,这所位于印度最大城市加尔各答的百年名校竟然也缺教师,无法帮忙。贾帕古里工学院是印度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那就是“内功不足”,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质。
由于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印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由于教学水平不高,很多印度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令人不敢恭维。另外,印度高等教育还有一个奇怪现象,虽然每年印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非常多,但培养出的博士却只有50多个,只相当于美国一所公立大学培养博士的平均数量。
印度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首先大学教师的收入非常低,一半大学教师的起薪只有每月400美元,而一些高科技私营企业员工的起薪高达每月1万美元。这样巨大的收入差距,让大学里的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另外,印度教育当局的管理方式非常僵化,这也让大学缺乏活力。此外,在印度无处不在的腐败现象也在侵蚀大学校园。
汉语教育:中国的教育“出口”
上一个学年,纽约圣帕特里克教会学校的汉语普通话班吸引了146个孩子。虽然多数是第一代中国移民的孩子,但也有不少“真正的美国人”,对于他们来说,汉语是英语、西班牙语之外的“第三语言”。
圣帕特里克教会学校的汉语班只是全球“汉语热”的一个缩影。现在,不仅是孩子,很多外国成年人也开始学这种全球五分之一人使用的语言,汉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排头兵”。除民间的“汉语热”,一些国家的政府也积极参与这一文化热潮。美国教育部已经作出计划,到2010年,全美大中小学生中选修汉语课的比例将达到5%。据估计,到2010年,全球将有超过100万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
中国政府也在有意识地推广这一汉语热潮,目前在世界各地普遍开花的“孔子学院”就是专门向外国人推广汉语和介绍中国文化的机构。现在“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与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齐名的国际文化推广机构。
国外“汉语热”的背景之一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没有人愿意错过“中国机会”。不管是旅游业还是外贸行业,汉语已经成为很多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受到“汉语热”影响的还有日语、俄语等原本在美国很有“市场”的语种。据调查,目前在美国学习汉语的学生比学习日语的多10倍。不过,对于西方人来说,“汉语热”的最大负面因素是汉语太难学了。目前已经有美国教育专家建议,中小学生与其花大量时间背汉字,还不如多学一点数理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