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成“海归”新的着陆点

发布时间:2008-12-26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海归”,对留学海外学成归国人员的简称,一般具有国际知名大学授予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中,“海归”就是人才的另一种称谓。

2008年4月24日,南开大学、天津市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联合在具有140年历史的英国著名杂志《自然》周刊(Nature)发表论文,宣告率先绘出了转基因热带水果植物——木瓜的基因组草图。

这是人类首次完整见到一株转基因植物的基因组。这项重大发现被《自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这也是天津地区诞生的第一篇《自然》封面文章。作为该项研究的两位共同首席科学家之一,44岁的王磊教授由此走进了公众视线。

王磊1962年生人,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1987年留学澳大利亚,1992年获得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回国担任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海归”学者。

而今,落户天津的“海归”已接近万人,这是市人事部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在津的“海归”活跃于科技、教育、卫生、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在天津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凤毛麟角到现在大批落户,“海归”学者、“海归”高管、“海归”官员……的大量涌现,表明“海归”们已经深度融入天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全国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的进步,“海归”逐渐由少到多,形成一股归国潮。最近5年间留学归国的人数,比此前25年的总和还要多。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1978年到2007年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1.97万。其中,1978年到2002年年底的留学回国人员为15.27万。而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这一数字就达到16.7万。而目前,据有关媒体报道,天津正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海归”们又一个新的空降着陆点。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使天津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良机,而它给各种人才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成为吸引大批“海归”眼球的强力催化剂。从近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招聘团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面向留学生宣传介绍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商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出大量人才订单在全球采购招聘人才,都引起强烈关注。

与政策支持相适应,本市又先后成立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支持“海归”创业。2004年底,国家人事部与本市共同建设了中国天津留学人员创业园,下设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分园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分园。目前这两家创业园已累计孵化留学人员企业300余家,入园留学生人数达340余人,企业孵化成功47家,技工贸总收入为9.29亿元。于2001年9月21日正式成立的天津泰达华生生物园发展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多元投资机制下的生物技术企业专业孵化园区,由天津泰达国际创业中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天津泰达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20名海外归国生物学博士组成的华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创办,它为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海外留学人员来津创业搭建公共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并帮助他们解决管理、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降低了留学人员的创业风险与门槛。

正是软硬两方面环境的建设,使“海归”在天津能够学以致用、报国有门,过去那种担心回国后得不到重用、发挥不了所长的局面已经不再。而大量“海归”的回归和加盟,同时也使得天津本土的人才储备变得更加厚重。南开大学由王磊教授领衔,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天津市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以功能基因组学平台为主构建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建有国家微生物重点学科和天津市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在微生物检测生物芯片和基因组学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芯片三个领域,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出了一系列微生物检测产品。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他组建起了一支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学术梯队,这支金字塔型的研发团队已有100多人,其中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海归”学者,也有本土培养的人才,共有30多位师生参加了“木瓜计划”。

来源:天津日报

文章:“天津成“海归”新的着陆点”正文完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