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大臣克拉克近日宣布,从2006年起,允许英国的大学调高学费。届时,一个本科生需交的学费每年最高可达3000英镑(合4800美元),较现在上涨3倍,粗算一下,完成3年制的本科生约需花学费和其他费用至少1.6万英镑,加上生活费,将达到3万英镑!
资金缺乏英高校陷入困境
英国关于大学学费是否上涨的争论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大学普遍出现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下降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急剧滑坡。目前,英国共有正规大学约百所,其中已有半数陷于资金短缺的困境。
英国的大学为何会陷入这一窘境呢?究其原因归结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缺钱。政府削减拨款、社会捐助不足、学生人数增加造成了这一困境。
英国的公立大学原来是免费的,全靠国家拨款,但从10年前开始,英政府逐年减少教育拨款。与此同时,英国青年人上大学的人数大为增加,几乎翻了一倍多,国家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经费则下降了50%。英政府眼下每年60亿英镑(1英镑约合人民币12.99元)的教育拨款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英国大学这几年得到的社会捐赠资金也是杯水车薪,与美国的院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美国,每年哈佛大学的捐赠资金为125亿英镑,普林斯顿大学则为58亿英镑,而英国的牛津大学也不过几个亿。
英镑难倒了英国名牌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
帝国理工学院下属的医学院、剑桥大学去年都出现了上百万甚至近千万英镑的财政年度亏损。除了名牌大学,英国各地的其他高等院校也抱怨说,实现收支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校长们担心,英国大学在授课和研究领域的良好声誉可能会受到损害。许多大学优秀教师纷纷跳槽到美国工作。
上涨学费引发争议
英国学校是否上涨学费的问题在英国引起了争议:英国大学列举学费上涨对教育将产生的促进作用;在校的大学生上街游行抗议对他们的经济影响;英工党内部也出现意见分歧。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争论之后,英国教育部门最后还是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大学学费的议案,并强调,只有这样才能改善英国高等学府的财政状况,增加它们在和美国常青藤联盟的私立名校竞争中的优势。
根据这一议案,允许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大学在2006年之后决定自己的学费水平,向一个本科生收取的学费每年最高可达3000英镑?合4800美元?,几近3倍于目前的最高收费额度。目前,在这两个地区的大学均属于公立学校,大部分财政支出依靠政府拨款。在新制度下,大学生可以等到毕业后支付学费。
这是英国工党上台以来推行的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措施之一。克拉克解释说,增收学费是合乎情理的,据统计,一般大学毕业生的终身收入比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高50%,“因此大学生有义务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学费涨价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克拉克表示,政府将适当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比如恢复1998年废除的最低生活补助制度。但知情人士指出,穷孩子们将不得不举债来应付逐年攀升的杂费和生活费。据估计,新的学费制度实施后,工薪阶层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将要欠下最多可达3万英镑的账单,即便他们毕业后立刻就能找到工作,也起码需要15年才能还清。
英国的高校当然欢迎和支持新议案,公布当天,有近40所名列前茅的高校表示支持这一方案。由19所名校组成的“拉塞尔集团”声明,将于2006年秋季带头实施“3000英镑一年”的新收费,该声明立即得到其他20所高校的响应。伯明翰大学副校长迈克*斯特林,诺丁汉大学校长坎贝尔,牛津大学发言人都纷纷发表赞成上涨学费新议案的演说,并强调,增加学费势在必行。
但是,英教育界的一些人士也担忧,这将拉大学生间的贫富差距。一些品学兼优的穷孩子将被迫放弃名校,屈就于那些能提供减免学费的二流大学,甚至不得不放弃上大学。而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学校不该成为富家子弟的天堂”。
中国学生是否会受影响
新的收费制度势必也会波及留学生一族。因为英国大学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向留学生收取高额的学费。
目前,英国大学向每名本国的学生收取的一年学费大约为5000英镑,其中学生本人或家长支付1000英镑,其余则由政府支付。英国大学对国外留学生的收费则是按另一种标准,留学生在英国攻读大学本科课程的每年学费大致为文科6250?7650英镑;理科6500?9700英镑;医科6960?18000英镑。攻读研究生课程和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每年学费大致为文科6750?8200英镑;理科6500?9950英镑;医科6200?17400英镑。学费差距这么大,英国的大学当然乐于招收外国留学生了。
近年来,中国赴英留学人数连年攀升,目前在英的外国留学生最多的是中国人,从中学生到博士生多达3万多人。虽然英国教育部现在宣布大学学费涨价只是针对本国学生,与留学生无关,但从长远看,却存在很大的变数,如果英国本国学生的学费大幅上涨,那么学校对外国留学生的学费也会做出相应调整。此外,如果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学费差距逐渐缩小,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也会随之下降,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的难度也一定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