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是个玫瑰梦。不必说澳美加舒适的物质生活,更不必说俄英法灿烂的历史文化,单说那里的教育便足以引无数英才竞折腰。但事实并非想象得那么美好,我们经常看到那些隔千山万水的留学生在生活上没有父母的无微不至,在精神上缺少朋友的推心置腹,历经艰难万苦。
面对出国是去学习还是去玩乐的质问,回答是两者兼得。也许中国的小公主、小皇帝们就该被放到这样举目无亲的境地领略这样的绝情锻炼,只为他们成功。因为当一个人觉得所有退路都没有的时候,也许就是他所有潜能全部发挥的最佳时机。王勃不是被逼出《滕王阁序》这样的举世之作吗?曹植不也有《七步诗》流传至今吗?
当然并不是说在本国潜能就不能被充分挖掘。就像温水中的那只青蛙,水被慢慢加热,它竟毫无反应,终成实验的“殉葬品”,所以我们需要那惊人的一跃。国外环境就好比那锅开水。
有人说孩子还小,其实大人完全低估了这群“小不点儿”。1872年,在洋务派的主持下,首批赴美留学的幼童经过数十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每遇大风暴,大人还如醉汉,孩子们却“嬉笑自得,毫无恐怖”,且他们中的多半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他们有的考入大学,有的考入工业专科学校。他们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品行端正,深得好评。回国后,留学生大都成为各界栋梁,如中国近代著名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
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一个人既要学会走路,更要学会摔跤;只有学会摔跤的人,也才能更好地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