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做科研的日子

发布时间:2007-11-2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早就听说日耳曼民族以严谨、认真闻名,以这种态度他们在国际上赢得了德国产品等于高质量产品的声誉。敬佩这种精神的我,来到了奔驰、宝马的故乡做博士后研究。

卢克教授领导的研究所气派不凡,有配备精良的实验室五个,甚至还有一个隶属于大学图书馆的小型图书馆。给我配备的办公室有三、四十平米,只有两人使用。我到的第一天,热心的德国同事们就帮我运来硕大的办公台、电脑桌、各种文件柜,甚至还有衣橱。帮我配置好电脑,我一看是DELL的,20寸的平面直角显示器,256M内存,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啊,正高兴时教授告诉我定购的新电脑还没到,让我这几个星期先用这一台,原来这还是旧的。随后图书管理员给我送来借书卡,给我介绍各种图书馆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网络管理员送来了电子邮箱申请表,填好后马上就有了电子邮箱;所里的秘书陪我去办其它的琐事。这一切使我很快就领略了德国人的分工明确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分工明确是制度的规范,认真的工作态度才是效率的基础。在德国,大学里的工作人员的唯一工作宗旨就是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图书管理员的职责就是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获取资料,一开始带着国内查资料惯性,我还不太适应自己“上帝”的角色。有一次查到一本参考书,但是已被别人借走了,图书管理员知道后,马上给我查出此书还有一个月到期。如果我能等,就帮我预定,急用的话可以马上为我再定购一本,最多一周到货,结果三天后书就来了,管理员马上送到我的办公室。再说查阅文献资料,要知道世界上的科技文献浩如烟海,要想准确查出某一年某一期的某篇文章,再复印下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体力和耐力的严峻考验。在国内的时候查阅文献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常常抱着十几本特大号字典那么大的文献跑相当于普通民宅7,8层的楼梯去复印,然后再搬回去,一一上架。如果能查到,当然那是再累也值得,但是若学校没有,就要再去别的大学,甚至去上海图书馆,有时一天大部分时间就奔波在路上.但是现在一切都简单的不能置信,我想要任何一篇文献,只要将检索信息给管理员,你就不用操心他是从大学图书馆调阅,还是从市图书馆,甚至位于汉若威的德国收集资料最全的图书馆调阅,只最多一、两周的时间,复印清晰的资料就会送到我的面前。当然我在研究所属于工作人员,享受的待遇可能与大学生不同,但是我想如果国内大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也能享受这种服务,可以为他们节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再说实验条件,现在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许多理论研究成果都是在计算机上仿真进行验证的,当然由于实际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因此利用实际装置进行验证是科研人员迫切需要的,尤其对于研究成果的转化更有意义。我是学自动控制的,来德后当我在计算机上得到了初步的仿真研究结果后,教授非常高兴,马上说建一套实验系统实际验证一下。我一听就愣了,且不说经费问题,谁有工夫去建这个系统,有可能半年时间都要耗进去。但是教授马上打消了我的顾虑,我才知道所里还有一个机械加工的小型车间,需要的实验设备只要给出设计图纸和数据,他们负责加工,然后我们只关心控制问题就行了。我当时的感觉套用一句国内流行语:真是爽。还有一次,同事们讨论一种新型的遥控直升飞机模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价值不菲,对于控制系统的验证非常有帮助,没想到教授知道以后,认为如果有帮助,可以定购一台作为实验用,当时的我真是吃惊不小,为德国科研经费的充足,但是面上还是一副见过世面的样子,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啊。

这种例子还有不少。当然我知道德国是发达国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底子薄嘛。但是现在中国一些大学的硬件设施,象图书馆等并不差,差距在软件,在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在德国不管自己的分工是什么,可以明显地感到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的负责态度,象图书管理员,秘书,还有清洁工,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每天打扫办公室的清洁工进一个场所就换用不同的手套,总是在不改变我桌上各种东西位置的前提下,尽量把桌子的边边角角都擦干净,从这些小事上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的。

想想我在国内的导师们,是怎样在经费不足、科研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依然著作等身。他们要考虑教学、科研,还要考虑创收,在研究纵向课题时,还要做各种为企业服务的横向课题,创收来维持教师补贴,甚至实验室的建设等等。和德国的教授比起来,中国的教授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做学问,搞科研有时是靠一种精神的,但是要成为一个科技大国,我们能只靠精神吗?

文章:“德国做科研的日子”正文完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