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师迈克尔:“一个字:值!”
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中心的卢蒙巴大街上,有一幢外表朴素的二层白色建筑,这就是乌干达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在地。我们在一层的接待处见到了姆特亚巴·迈克尔·罗密欧。刚到而立之年的迈克尔笑容腼腆,讲话轻声细语。他身穿白色大褂,一丝不苟地打着深蓝色格纹领带,一米八几的个头,身形略显单薄。鼻梁上架着一副银边眼镜,使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
迈克尔于1998年赴中国留学,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并在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度过4年本科生涯后,于2003年毕业归国。回国后,迈克尔按照乌干达规定在国内参加了一年的临床培训,随后在乌干达药监局任药剂师至今。
目前,迈克尔在药监局主要负责药物注册、药物剂量测量以及药物检测工作。迈克尔不无感慨地说,得益于在中国留学的经历,毕业以后他很容易就找到了这样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乌干达很缺医学方面的人才,而且有在中国留学背景的归国留学生一般都很抢手。”迈克尔说,比起乌干达国内的大学,中国大学的师资力量更雄厚、课程设置更科学,而且实验室等教学设施齐全。
作为药监局里唯一会说汉语的工作人员,迈克尔自然承担起了与中国援乌医疗队打交道的工作。他经常因药品入境问题与中国医疗队接触。比如,一些从中国进口的药品只有中文说明而没有英文说明,迈克尔就“客串”翻译,把这些药品的成分以及有效期等翻译成英文。他在医疗队和药监局之间的沟通帮医疗队解决了很大的难题。
回忆起在中国留学的那段日子,迈克尔说最初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后来不但适应了,还爱上了中国的饮食和文化。据迈克尔讲,他喜欢听中国民族音乐,同时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烧友,尤其爱听刘德华和林忆莲的歌。说着,迈克尔就和记者一起哼起了那首老歌《至少还有你》。由于成绩优异,迈克尔在校期间还被评为“优秀留学生”。说到这里,他从电脑中调出奖状照片,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在概括自己五年中国留学生涯时,迈克尔用地道的汉语笑呵呵地说:“一个字:值!”
谈到今后的打算,迈克尔说他一直盼望着能有机会再回中国深造,看看中国这几年的发展和变化。
“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2008年去北京看奥运会!”迈克尔有些激动。
工程师詹姆斯:“东方智慧”
目前正在华为公司驻乌干达代表处任工程师的詹姆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明强干。一身笔挺的深色西装将他衬托得愈发高大帅气,明澈的目光和灿烂的微笑极具感染力。
詹姆斯的履历可以用“出类拔萃”四个字来形容。现年30岁的他本科毕业于乌干达最负盛名的麦克雷雷大学,学习的是机械工程专业,2002年赴中国留学,经过一年的语言学习,于2003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系攻读工程管理与科学硕士学位,2005年学成归国。
回国后,詹姆斯也曾面临就业的抉择。“从中国回国的留学生一般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而且各方面适应能力很强,在回国找工作时非常抢手,很多用人单位都主动联系我。”但这也使詹姆斯面临两难选择,他曾为去政府机构做公务员还是去公司工作颇伤了一阵脑筋。通过咨询中国的导师和同学,詹姆斯最终选择了在乌干达有着优良业绩和良好口碑的中国华为公司。
詹姆斯从小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中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更是令他神往。“我想在一家中国公司工作。华为的企业文化和给员工的成长空间,使我相信自己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詹姆斯坚定地说。
詹姆斯回忆起自己在中国留学期间曾和同学一起在学校演出话剧《三个和尚》的经历。“三个和尚一起努力才能有水吃,同样道理,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发展。”
谈到在中国的留学经历,詹姆斯说,北京发达的交通和商业环境都在感观上给了他强烈的震撼,使他认定乌干达必须像中国学习发展经验。此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风格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詹姆斯深受影响,回国后仍然保持着在中国形成的饮食习惯。中国人认真勤奋的工作态度以及向着目标努力的精神也使他获益匪浅。詹姆斯将这些工作和生活习惯概括为“东方智慧”。
回国后,詹姆斯还经常和从中国回来的乌干达留学生一起聚会。这些聚会常常在乌干达的中餐馆进行,“帅哥”“美女”这些时下中国最流行的称呼在聚会上大行其道,为了秀秀自己地道的中文,大家还争相用中文点菜。什么“宫保鸡丁”、“粉蒸排骨”,詹姆斯能叫上一大堆菜名。
詹姆斯说,过去,很多乌干达人不了解中国,但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乌干达的很多工程都是中国公司承揽的,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中国大学在乌干达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詹姆斯本人作为“第一个从清华毕业的乌干达人”也感到很自豪。
谈到目前在华为的工作情况,詹姆斯自信地说:“我很专业。”他说,在代表华为公司与乌干达政府或公司洽谈项目时,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并在公司和乌方之间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中国通”皮埃尔:“有商机来找我”
鲁塔戈尼亚·皮埃尔·卡尼西弗斯在卢旺达的中国人圈子里小有名气,见面前就听说他是个很神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侃爷”,还有人说他是“自由职业者”,还有人说他当了小老板,可谓众说纷纭。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他曾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赴华学医。直到我们见到皮埃尔的那一刻,才肯定地知道他目前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的一家医院任外科医生,而且待人诚恳,值得信赖,绝不是“忽悠”一族。
40岁的皮埃尔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年轻,中等身材,一身休闲打扮,真诚的笑容让人想起春日的阳光,温暖而舒服。他1992年赴中国留学,1993年至1999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进行医学本科学习,毕业后回非洲至2000年,在乌干达的第二大城市金贾市的金贾医院(也是中国援乌干达医疗队所在医院)工作。2000年,皮埃尔再度赴华,在武汉大学攻读普通外科硕士学位,并于2003年学成归国。在此后的两年间,皮埃尔的确如外界“盛传”的那样做过“自由职业者”,汉语流利、熟悉中国的他曾作为“翻译”和“导游”带领卢旺达商人去中国采购小商品和设备。在随后的一年里,皮埃尔回归了老本行,继续在金贾医院工作。2006年,他调到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的基本古医院任外科医生至今。
尽管是名尽职尽责的医生,但由于家里亲戚有不少是做生意的,皮埃尔从小就对商业有着一种敏感,不过他当初可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促进中卢两国经贸交流的使者。
随着中卢经贸合作的开展,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极大丰富着卢旺达市场,在首都基加利市甚至有一家名叫“T2000”的规模很大的中国超市,生意颇为兴隆。但皮埃尔说,目前仍然有很多卢旺达商人对中国不了解,一些动机不纯的外国商人甚至造谣说中国货质量不好,造成很多卢旺达商人选择从阿联酋的迪拜或从欧美商人手中花很高的成本进货。
“我在中国生活了10年,亲眼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看到自己国家的商人不能充分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商机而舍近求远,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皮埃尔最初就是这样萌生了为卢旺达商人和中国企业牵线搭桥的念头,并在从2003年毕业起的两年内付诸实施。
皮埃尔是朋友圈中小有名气的“中国通”,一些有意到中国做生意的卢旺达商人通过皮埃尔的朋友与他取得联系,皮埃尔就通过自己在中国的“人脉”找到相应的中国厂家,然后亲自带这些乌干达商人去中国验货提货。皮埃尔那时每年都会陪同一些乌干达商人去中国,从中国进口小商品、机器设备等等。
谈起这段经历,皮埃尔开心地说:“我介绍的生意都比较成功,没有把握的事情我绝对不会介绍给人家。经我介绍还做成过四五个‘大手笔’呢!”“我很希望做中国和卢旺达之间的‘桥梁’。很多卢旺达商人现在对中国还不是很了解,他们不敢贸然前往中国。但我要告诉他们:‘不要怕,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你们买的东西是最好的。’”皮埃尔拍着胸脯保证。
好在一切不幸都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皮埃尔和妻子育有一个两岁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在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时,他兴奋地说:“等将来有了足够的钱,我要开一家很大很大的诊所,有外科、内科和妇产科三个大科。”“但目前看来这还只是一个梦想而已,因为开诊所需要很多钱。”皮埃尔笑着摇摇头。
记者无意中提起自己的颈椎由于常年伏案工作有点不舒服,没想到皮埃尔马上站起来走到记者身后手法老道地按摩起来,原来他在中国时曾经学习过针灸和推拿,还有针灸的行医执照。记者的颈部经过一番推拿顿感轻松。
皮埃尔说,他打算有机会带妻子和儿子到中国去看看,还一直期望着有机会回到中国攻读医学博士学位。采访结束时他还顽皮地提醒记者:“要是发现什么商机,可别忘了来卢旺达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