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国两个月的工作,生活与感受

发布时间:2007-8-14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2 写给对中德差异感兴趣的读者。
我从小就很想出国去看一看。小时候妈妈,书籍和电视节目让我略微知道了西方的文化,习惯,音乐和生活,我一直很想亲自去感受一下,然后跟中国的生活作一下对比。这次正好有IAESTE的实习机会,我要较为公平的比较一下。两个月里我很留心观察,之后比较一番,再思考差别的原因,我想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是两个主要的原因。读者不妨也思考一下。
自然环境。德国的纬度比中国大部分地区要高,夏天要到晚上10点才天黑,所以我总感到白天十分漫长。夏季的气候比杭州要凉爽得多,绝对没有闷热难眠的夜晚。每周末坐火车时看到的窗外风景,全德国差不太多:黑色的森林,黄黄绿绿一块块整齐的农田,红色斜顶的房子,以及点缀其间的现代化交通工具。非常恬静宜人,只是看久了也会觉得单调。相比之下,在中国广阔得多的领土上有着各色景观,水田,荒漠,崇山峻岭等等,丰富多姿。德国的天空特别的蓝,至少在杭州的5年里从来没见过这么蓝的天。空气也很干净。敞篷车的确不太适合在中国开而适合在这里开。两个月里我也见过几座汽车工厂和化工厂,但是没有见到冒黑烟的烟囱。估计他们重视环保,一定在污染类工厂里面花大钱加装了各种净化设备吧。德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据说校园里经常有兔子和狐狸出没,不远处的湖上栖息着百余只野鸭和数十只天鹅,它们都不怕人,因为人们总是喂它们而不是抓他们。据说学校里曾有一位中国留学生抓野鸭回去煮了吃了,结果这位学生也被校方“煮了”——遣送回国了。啼笑皆非。在那里,我很喜欢到湖边跑步,并给水鸟们带点吃的,但它们数量太多,没有一卡车的面包是喂不饱的。不仅是鸟,竟然连松鼠这种小心翼翼的动物也会跑向人们找点东西吃。也许是由于他们没有广东厨子,也许是他们没有李时珍这种勇于尝百草的先人,也许是他们力求文明开化,总之德国人没有尝试去吃各种稀奇古怪的动植物的习惯。我个人不吃奇怪的动物,但是对野果总有兴趣,好几次我去尝路边或山里类似樱桃或者山楂一类的果子,德国朋友们紧张的警告我说:曹,不要吃,你会死的。真幸运我现在还能健康的在这里写实习报告。总之我感觉德国人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自然,确保自己的发展没有干扰自然,偶尔像教士一样施舍自然,而自然给人们鸟兽之趣,给人们一片蓝天。

  人文环境。这一段的标题太大,我尽力描述清楚自己的感受。自然环境里已经渗入了人文,下面再写些别的方面。如果谈到德国人,想必大家会有一个模板:刻板,教条,严谨,守时,爱啤酒,爱足球,爱汽车。我想,尽管有不喝啤酒的德国人,正如有从不客套的中国人,但大多数德国人的性格里有这些共性。德国人体格上大多人高马大,以至于回国后我觉得自己忽然长高了。特别胖的人比较多,真的可以胖到很夸张,在国内觉得自己胖的人应该出国。
观念。听一位德国朋友说,德国法律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没有歧视。我想这一点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过马路的时候一定是汽车让行人,因为有车的人不能歧视没有车的人。过马路这件事与中国差别很大,下文有详细介绍。再比如教室,食堂,火车站台等等,到处都建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因为不能歧视残疾人。在德国的外国人也有不小的比例,很多土耳其人,中国人,欧洲邻国的人等等,我感觉普通德国人(不包括认识的朋友们)对我的态度,远不如在中国人们对外国人那么客气和关心,当然也没见到新纳粹也没受到歧视,他们对我就是普通的态度。只有一次晚上坐火车遇到几个喝醉了的年轻人似乎对我这个中国人有什么意见,也不知道他们嘲笑我些什么,我只是不予理会就算了。一起聊过天的几个德国人都认识到德国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趋势严重,政府在政策和经济上鼓励人们生孩子,这跟中国正好相反。再过50年德国只剩下现在一半的人口,但他们希望保持德国的生活传统,因此不能移民太多的外国人,他们也没有特别焦虑,一幅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架势。德国的义务教育是强制的,如果有原因阻止孩子上学,就会有警察出动进行干涉。高等教育到研究生水平(他们叫Diplom,相当于我们本硕连读,必须连读。本科学历在德国是为了与欧盟接轨才设置的,对德国人没有价值)都是免费的。因此社会上尽管也有不识字的老人,但是年轻人想必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因此,讲道理,守规矩,在社会各处都比较行得通。教条的官僚是有的,比如负责我寝室网络的网管,少填了一个邮件地址丝毫不能通融。通融的官员也是有的,听说有一个瑞士学生仅仅用德语与考官交谈了5分钟就免试了新生必考的德语考试。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我见过的多数德国人了解的不多,比如关于中国人的名字顺序就要解释一番,再比如中日之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矛盾,知道的人就很少,远不如巴以问题,毕竟中国比较远。说到这里,我觉得对于他们欧洲人来说,区分一个亚洲人是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或别的国家是很难的,因此偶尔我会被误认为是日本友人,也有人对我说过撒油拿啦。正如我分不清楚德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长相有什么区别。
工作。也许是我实习的时间正好是暑假,也许他们的工作就是那样,我感到德国人的工作节奏安逸,按部就班,作息分明。工作一定要有时间表,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在学校里,研究员们每周五天白天工作8小时,下午5点都回家,周末还要早一点。晚上和周末应该是属于家庭的时间。大家每天中午准时集合到食堂吃午饭,然后回来喝喝咖啡聊聊天,下午继续工作。一个德国同学说他见过去年的中国实习生可以中午累了在桌子上趴10分钟睡觉,感觉很奇怪,看来他们没有如此小憩的习惯。至于社会上,商店每天营业最多到晚上8点,周六营业但周日法定不许营业,也许这与宗教有点关系。一般的工作周六周日都休息,因为如果上班就要付很多的加班费。于是周末可以见到各处的建筑工地的建筑材料和工程车辆就放在那里,一个人没有,就连汉堡修建新港也是照样休息,这跟国内加班加点的风格完全不同。只有餐馆和酒吧的营业时间每天都到很晚。至少在我呆的小镇里,我觉得德国人比较热爱自己的工作,或者至少看上去工作时心情不错,比如,卖冰淇淋的每天中午开着车子到校园里来,笑呵呵地把冰淇淋卖给我;安装电梯的每天放着音乐,看着图纸,不紧不慢地干活,中午吃饭去食堂,下午到点就回家;割草的每次开着小货车,拉着割草机和一箱啤酒,还配有防噪耳塞。相比之下,我在中国总听到朋友抱怨工作无聊像民工,整天做梦买车买房,每天忧虑焦急。这也许是因为德国工作机会相对较富裕,工资又比较高,普通家庭有车有房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就连同居的学生租房子也可以有个像模像样的家,家用电器齐全。另外社会福利很高,因此没有太穷的人。但是社会福利太高了以至于有的人不愿意工作而宁愿呆在家里享受福利,因此德国失业率很高,而工作的人们又不得不为这些懒人缴纳很多的劳动所得作为社会福利基金。
大学生生活。大学生的生活在哪里都无外乎上课,食堂,自习和娱乐,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这些大部分是一样的。那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德国老师更认真。据室友说德国老师一定要把物理公式背后的原理和推导过程一步步讲清楚,我的同事也认为只有明白了公式是怎么来的之后才能记住公式。我想到自己考试之前会把知识统统背一遍,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就行了。另外娱乐方面,在中国,我感觉男生主要是上网,玩电子游戏,女生主要是上网,看电视剧;而在德国,大家特别喜欢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可以在酒吧里一起喝酒,聊天,跳迪士高。我总想问他们一些关于歌德,席勒,巴赫,勃拉姆斯等等一些德国历史上的名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回答:我知道的不一定比你多。尽管这些人的名字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真正清楚这些人为什么有名的大学生也不是很多。我想如果是在中国,这些名人的事迹应该会被大为颂扬。同时我也感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真是多得很,不像德国,走遍全境到处都是这么几个人。大学生们都会说英语,也都看好莱坞电影,听格莱美音乐,全世界都受美国文化影响。
衣装。德国人穿衣很朴素,大学校园里穿着也很随便,只有学生作正式报告或者老师上大课的时候才西装革履。因此我带去的一套体面的衣服也只有到最后几天为了不白带去才穿上。下雨的时候人们不爱打伞,而是喜欢穿防雨的户外运动外套。不下雨的时候绝对没有人打伞,所以学校里来自上海的女生打了伞会显得格外的奇怪。不是阳光不足,而是人们喜欢晒黑的“健康”肤色。同样也有专门把人晒黑的机器和涂黑的化妆品,在中国肯定没销路的。另外也见到专门有一类人群喜欢穿黑色皮衣,涂黑眼圈,染黑头发,带穿刺饰品,听说叫什么“烟熏装”,显得很另类,我和一些德国朋友都不能理解这种做穿法的好处。德国的服装价格很贵,同时也总是Made in China,怪不得中国做外贸服装的那么多。仅仅由于是汽车迷关系,我才会觉得在斯图加特的宝时捷博物馆花22欧元买一顶中国制造的帽子戴回来很有意义,至于其他的服装我一样没买。
礼。德国人很礼貌,每天,到处都握手问好,比如我的导师每次见我必先说“Hello Cao, How are you?”,并微笑着伸手过来,我也微笑着伸手并回答“I’m fine, thank you!”。初中英语第一课没白学。学生们也很喜欢握手,而且要握得有力量。在食堂、商店、饭店等公共场所,礼貌用语也是时刻不离口,微笑也是常见的。我也喜欢用德语说礼貌用语以及晚上愉快,同样祝你愉快之类的话,有趣的是回国之后,我对食堂打饭的员工说你好,谢谢,不仅人家觉得奇怪,我自己也觉得有点别扭。另外中国学生之间很少寒暄,问候,基本上见面先“Hi”,不用称呼名字,然后直奔主题,最后“Byebye”。对于守时的重要性,在德国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当然迟到是不礼貌的,但学生之间晚个5分钟也是正常。至于礼物,我和另一个中国实习生都准备了小礼物分发给大家,别的实习生都没有准备。礼尚往来这一点还是要看中国人哪。听说了德国人一般不送礼物,送也送小礼物,还要有原因,果然看到德国朋友收到礼物有些迷惑,我就解释了一番中国人的习惯,给很难得的朋友留下一个来自中国的小礼物作纪念。
食。中国菜的好吃到了国外才能知道。在德国早餐通常是小面包,多种冷火腿,多种奶酪,咖啡,多种果酱,果汁,冷牛奶加麦片,煮香肠等等,正餐的种类不是很多,都是每人一份,可以是比萨,意大利面,土耳其肉夹馍,或者是德国式的正餐:一种肉(烤肉,肉团,烤香肠等等),一种菜(菠菜,酸味白卷心菜丝或者紫卷心菜丝等等),一种土豆或者大米饭(烤土豆片,土豆泥,土豆团,炸土豆条等等),外加一种酱汁(奶酪酱汁,肉酱汁,番茄酱汁,蘑菇酱汁,菠菜酱汁等等);另外还有德国式的甜品正餐,馒头或者米饭加酸甜果酱(天哪,我只买过唯一的一次)。好了,所有我在德国吃到过的正餐叙述完了。种类有限,味道也差不多。怎么办?好在有烧烤BBQ!烤香肠,烤猪排,加上小面包,番茄酱,芥末酱,好吃又实在。德国学生很喜欢在草坪上搭起烧烤架,喝啤酒,吃肉,聊天。说起喝啤酒,德国人确实爱喝啤酒,从每个小镇自己的啤酒品牌,到慕尼黑最著名的HB啤酒馆,全国拥有无数个啤酒品牌,价格跟矿泉水差不多,比可口可乐便宜一半。正式用餐少不了喝上一杯。烧烤的时候就大家一起对瓶吹。我们每周一当地爱因斯特例会上,当地学生们必定要从仓库拎出几瓶啤酒来喝。据当地爱因斯特的志愿者称,我们来实习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会如何用一个啤酒瓶打开另一瓶啤酒。最终我圆满完成实习最重要的环节。尽管德国吃喝很有特点,不过我还是很想念中餐。宿舍里面有灶具,又有中国室友的调料,可以从超市买菜自己做菜吃,味道还不错。于是进一步还给实习生和德国同学做了两次中国菜,那真是厨房里面忙乱一团,心里紧张的怕做砸了。结果第一次很好吃,很成功。第二次很难吃,很失败,不知是真没吃过好吃的中餐还是出于礼貌,德国朋友口口说觉得挺好吃的。在德国,虽然见到很多中国餐馆,但是从没听说哪一家地道,主要卖的是炒面,快餐式的盖浇饭。我只吃过一家香港人开的快餐,白菜豆腐大米饭的味道的确是中国快餐的味,不过要了4欧元。据观察很多牌子写的中国餐馆,其实不是中国人开的,很多是东南亚一带的人,而且常常也卖寿司。到不如说中国餐馆是亚洲小餐馆的代名词。有人戏称这是中国人的殖民方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我在德国两个月的工作,生活与感受”正文完
  • 上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在线咨询
     开始搜索